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5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进入福柯思想体系的途径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导致人们在评价他时产生意见分歧。关于福柯晚期思想,就存在着回归主体与否的争论。本文认同德勒兹对福柯晚期思想的一些具体内容的描述,但不赞成他由此获得的结论,并进而表明,福柯的晚期思想只不过更新了主体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32.
《白鲸》是梅尔维尔的海上悲剧传奇小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就是主体通过不断地变换地理位置,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改变,通过块茎方式,去除脸面性,形成无器官身体,创造差异。然后再不断生成,不断去疆域化,实现重复。这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小说的解读印证了是块茎、去除脸面性和形成无器官身体使埃哈伯创造了差异自身,形成恶变;埃哈伯生成女人,生成动物和生成不可知,及其身体和精神上的去疆域化,是其通往未知领域的实践,藉此他重新发现并激发了体内变异的活力。对白鲸疯狂的报复最终将全船人引向了地狱。  相似文献   
33.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34.
35.
德勒兹与福柯早有交往,并受到福柯的提携与帮助颇多,而德勒兹对福柯在很多时候也言听计从,尤其在他们交往的早期。尽管到后来,二人在哲学观念上和政治行动中仍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他们之间的分歧也愈来愈明显,以至不可调和。他们在见解和立场上互不相让,各自坚守,但又彼此尊重,保持了友谊。  相似文献   
36.
"块茎说"是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描绘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呈现出一种非中心化、非统一化、非层级化和平面状的形态。作为一种后结构主义的非理性认识论,"块茎说"以其自身的相互连接和异质混合特征、多元性特征、无意指裂变特征、绘图和贴花特征动摇和颠覆着传统的"树状思维模式",进而成就了它本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7.
正20世纪末,法国一批如日中天的哲学家如巴特、阿尔都塞、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利奥塔等相继陨落,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随之走向衰落,于是有学者提出了"理论之后"的"后理论"时代的来临。恰恰在这样一个"后学之后"的时代里,法国一位"不合时宜"的哲学新星跃然而出。他的"不合时宜"是因为他既非"二战"后法国哲学传统的后继者,也非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承继者,而是以一种"柏拉图姿态"创立的"事件哲学",以全新的哲学视域展开了诸如事件、真理、主体、普适性、数学本体论、无限、空、情势、情势状态、类属、类属真理程序等一系列哲学术语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38.
德勒兹和伽塔利的精神分裂分析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理论的重要一支.逃逸线是该学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理解该理论的一把钥匙.在二人归纳的三种线中,逃逸线最为重要,旨在破除二元对立、质疑存在、提倡生成.它不是让主体逃避社会、遁世隐修,而是令之在思想上绝对解辖域,敢于质疑和批判社会主导思想中带有局限性的内容,提倡摆脱社会负面因素,强调主体应发挥潜在的革命心理,努力走向他者,与他者合力,为重新创造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39.
在《福柯》一书中,德勒兹提出了"主体化的四种褶皱"之说,这与福柯在《快感的享用》中提出的主体化的四个层面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联,是对福柯观点的提升与扩展。借助于"褶皱"这一拓扑学形象,德勒兹将自我与外在联系在一起,将主体看作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消解了主体的内在稳定结构,藉此考察不同文化和技术语境下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化类型,分析它们诞生的缘由及其方式方法。这为我们反思当代技术环境下个体与电子技术所结成的新型主体提供了可资参照的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40.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心理学家费里克斯.高塔利在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大量研究后提出了一种反俄狄普斯的批评策略,并在他们一系列著作中实现了对精神分析学说中若干理论的超越和颠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