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56篇
民族学   68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372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792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品牌领袖能否成为一个好的代言人,从人格到品行,都是需要包装的。如果没有博弈的筹码就不用去做自不量力的尝试,不如花点钱,请个韩国都教授来随便代言,这样多少也能混个及格分记得刚开始接触工作的时候,受到大量台湾和日本企业的成功案例的熏陶,笃信团队协作的力量大于一切,个人单枪匹马获得胜利的英雄主义只能存在于虚幻之中。做品牌也是一样,品牌力不是靠老板一个人来打造的,所以我们不必知道宝马、波音或者中石油  相似文献   
32.
33.
34.
刘知几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变更史书篇目,提出在国史中增设"都邑"、"氏族"、"方物"三志。都邑志是都邑学的发展在史学上的体现;氏族志对姓氏学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方物志改变了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思路。其在国史中增设"三志"的主张为后世史家所沿用,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5.
走进陕北,聆听陕北发生的动人心弦的音乐故事,近距离感受陕北音乐文化的无限魅力与陕北人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爱音乐的人文情怀,张振涛教授在《声漫山门陕北民族音乐志》一书中以"现代性"理念和文化资源再生的视角描述陕北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历史与现代结合的陕北民族音乐画卷.  相似文献   
36.
【正】男人爱一个女人往往从怜爱开始,而女人爱上男人,则大多源于崇拜。张维桢爱上相貌平平的罗家伦,就是出于对青年才子的崇拜。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弄潮儿,声名赫赫的学生领袖。他亲笔起草的著名的《北京学界全  相似文献   
37.
正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其汉译名多且驳杂,全华、张国朝曾列出24个"恩格斯"中译名(《恩格斯中译名考》,《图书馆论坛》1992年第2期),但有些不准确,本文作进一步修正、补充,以窥其译名变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全貌。"恩格斯"汉译名在中国报刊上最早出现于1899年5  相似文献   
38.
《求是学刊》2017,(2):148-154
《魏书》编纂的成功与北魏政府长期重视本族史料的储备和魏收本人的史官生涯、修史经历、学术识见密切关联。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魏书》长期背负"秽史"的污名。实际上,魏收的著述旨趣在于编纂一部实录式的史学名著,这已为当代史家所阐明,同时亦被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所印证。魏收以恢宏的视野梳理一代历史发展大势,将北魏历史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其间体现了他对北魏历史盛衰的思考。《魏书》设置"十志",弥补了自《汉书》撰成至唐初近六百年间正史无志或有志而缺食货、刑法等重要内容的缺陷;《魏书》的编纂又突破前史体例,新设《官氏志》《释老志》,反映了北魏重门阀、崇佛教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9.
靳文 《人才瞭望》2014,(1):84-84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中所提到的"十里长亭",都是指送别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古人用"十里长亭"来泛指送别的地方呢?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相似文献   
40.
《普陀洛迦新志》是建国之前普陀山历代山志之中部头最大的一部。此书信史结合,持论公允,体例得当,考证精审,既有保存史料之功,又有辨析提炼之能,传统与时代贴合密切,在历代普陀山山志的编纂上可以称为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