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弼的人性论具有明显的二重向度。其一为"自然之性",代表事物"自己而然"的固有状态和属性;其二为"性命之常",代表事物的本真状态和理想境界。通过"自然之性",王弼阐发了合理的政治方式——"无为"和"因循";藉由"性命之常",王弼确立了生命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复命"。这样的二重向度的结构对中国哲学中人性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2.
历经唐末五代战乱,大量经籍遭到破坏.北宋建国后,官府着手校定和重新编纂典籍,在这种形势下,章句训诂之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仁宗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社会形势,士大夫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学也由章句训诂之学转向了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的"明体达用"之学.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在继承宋初"明体达用"之学的基础上,把"义理"和"道德性命"融入儒学系统,对儒学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3.
梁剑鸣 《船山学刊》2011,(3):106-109
周敦颐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哲学思想是以诚为基础而展开的,而其诚的方法论是由"复其不善之动"的准则来推行的。复其不善之动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从外向层次说,是要求自己的行为"去除"不善之道,从不善之动"返回"天赋之正道;从内向层次说,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具有回归人的本性的自律要求。  相似文献   
24.
以中国传统性命哲学为视角,揭示了《淮南子》性命之学"和"观念的本质特征,归纳了其中的几种表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必须调适阴阳之和;法天顺情,欲不过节,必须导引情礼之和;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必须保持形神之和;调理情性,端正心术,必须臻于执中之和。提出了这些认识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哲学蕴含,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可欲之谓善"是孟子性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流行旧注未规定这"可欲"的思想内涵;今人则往往把"可欲"理解为人的各种情欲和功利性的"欲求",与孟子意旨不相切合.宋儒张羉以"四端"及"仁义礼智"四德规定"可欲之谓善"的内容是正确的.孔子从人的道德抉择的角度发现,行仁义是人心唯一可以不凭外力而"可欲"、"可求"者,是人之最本己的可能性.孟子循此思理,以"求在我"和"求在外"为据区分性、命,将这"可欲之谓善"建立为人性的内容;并进而揭示了人性之善所具有的先天内容及其实在性的意义."可欲之谓善"这一命题揭示出,人的意志自由是一个存在性的事实,而非像康德那样的一种理论悬设.这为孔子所开辟的思想和文化方向确立了内在的价值本原和形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26.
曾国藩为学归宗程朱,延续宋明理体学,以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相抗衡。在理论思维上,既批评陆王心体学,又批评乾嘉汉学,以维护清王朝的意识形态。他对理体学的理气心性核心话题及其关系作了阐述。理(道,太极)作为形而上本根,假气而化生天地万物,并渗透到人的道德领域。修身之道千万条,其要在诚意正心,心不正就会乱义、信、德及礼乐等。他特重君子慎独,要人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保持君子的人格,而不被私欲所蔽。如何才能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只有通过格物诚意,存心养性,才能恢复人性之善。由于人在生存世界有种种利益的引诱,气禀所限,物欲所蔽,而丧失善性,所以要加强进德修业工夫。  相似文献   
27.
阮元对中国传统孝观念的阐发 ,显示了他学术和思想的渊博精深。阮元对传统孝观念研究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 :孝的实质在于实行、实践 ;孝是社会教化和德治的最基本内容 ;孝与性命相联 ,而并非情貌等外在表现。阮元对传统孝观念的新发展 ,在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其借鉴意义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8.
《领导文萃》2014,(6):98
正比利时布鲁塞尔有一座闻名世界的铜像,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都会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人们都喜欢铜像中的小男孩朱利安,他曾经拯救了布鲁塞尔全城人性命,铜像塑造的是一个"撒尿的小男孩"的形象,非常可爱。令人奇怪的是铜像"尿"出的涓涓细流有一种芬芳醇香的气味,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29.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相似文献   
30.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一座天人感通的理论桥梁.这集中体现在张载 "天人合一"学说背景之上的"感通"论中,涉及"感而遂通"、开塞通蔽、性命贯通、变化气质、诚明互补等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