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文章指出孟子以唐虞三代之盛世图景为理论参照,以性善论为心性凭借,以制产裕民为先决条件,建构起一套极具民本色彩的德政思想体系。同时,孟子还对德政模式下的社会阶层结构、人才选拔原则及德政理想的现实切入路径作了极富智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2.
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后分为两支,分别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孟子注重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主张推行仁政;荀子则在发展儒家思想的同时,融法家思想于儒家思想中,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93.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5,18(3):56-61
汉代思想家承袭先秦儒家思想,从人性的善与恶角度出发,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绝大多数人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就为统治者重视教育、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4.
李翱是宋明新儒学之远源与先驱,其去情复性的“复性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前承汉儒,后启宋儒之价值”。综观李翱的思想,可以理出其完整的道德修养学说:性善情恶的人性论是其道德修养的依据;从道不从众的君子人格是其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斋戒其心”、“寂然不动”、“慎独守中”以去情复性则是其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等等。李翱的道德修养思想是在心通《中庸》并融汇佛老治心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不仅积极回应了唐中期佛老对儒家治国治心之道的严峻挑战,而且为宋明理学完备的内圣工夫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95.
从北宋的社会现实出发,张载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由个体到社会既有理论系统又有实践层面的教化思想。张载将教化分为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个体层面以气本论为根基,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分论以融合孟子与荀子的人性思想,通过内在的变化气质与实践的行礼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建立了个体学为圣人的教化目标。社会层面则通过圣人以礼为教、重建宗法两个方面实现敦本善俗的教化目标。  相似文献   
96.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本文基于《孟子》书中有关丧祭的记载,认为孟子对于丧祭主张厚葬、久丧。这主要源于他对性善、仁政和贵民的思想认识,是孟子道德目标和政治理想的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7.
人性一直是古今中外一个魅力无穷而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哲学家们总是希望发现经久不变的人本性,也提出了各种各样人性理论。本文论述了人性论的四大派别,并分析了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
孟子人格学说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红亮 《齐鲁学刊》2004,3(1):54-57
从现代的视角看,孟子人格学说的逻辑结构展开为三个问题,即理想人格的构成成分、成就理想人格的内在根据与培养方式.这些学说的现代意义在于:作为知情意和真善美统一的圣人理论启示我们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性善说启示我们现代人格的建构不能脱离现实的人性基础;性善的扩充论启示我们现代人格的培养是自我潜能的展开与超越自我的统一.  相似文献   
99.
孟子在礼乐文明的教化作用已经式微的战国中期,为道德教化开启了一条新的、即涵养本心的理路。他主张性善,就是鼓励人们的道德自信;其四端之说,是说我们的本性只有善的端芽。以此为基础,存养扩充,才能成善,因为人心本有“向善”的倾向,所以孟子的道德教化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生长的过程,教育只不过是遵循人心向善的方向,培育一种自然而然、不待勉强的德性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做的教化工夫就是对四端进行推扩而至于无尽,培养人的大丈夫气概,使人具有一股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00.
孔孟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涵两方面的意义。其一 ,指当政者的施政措施要体现“保民”、“爱民”、“富民”、“教民”等原则 ,反对暴政和恐怖。其二 ,也是最关键之处 ,是指当政者的德性决定国家的治乱之道。至于君王以法圣贤为名 ,立一道德标准 ,推行于民众 ,以达移风易俗之目的的“德治”是荀子之主张 ,已去孔孟远矣。故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先秦时就已开出岔路。换言之 ,孔孟“德治”学说表现为孟子的“仁政”说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仁政”能否施行在于当权者本身能否定仁心。有了仁政 ,天下才能得治。这种“有德者执政”的德治思想起源于孔子 ,形成于孟子 ,而荀子则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