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史记>遵循人性逻辑来表现历史人物,写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丰富性,并对人物心理进行传神写照,肯定人的反螫本性和自由天性,进一步对"人性恶"表现出了独到的理解.司马迁以其特有的人文情怀对历史中的"人"、"人"之为人的多维特性进行了准确的把握,从而将史学从此前的多观照政教性转变到兼重人性的高度.  相似文献   
32.
保守主义是资本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流派 ,是自由主义之后对封建专制的又一种否定力量 ,也是对极端自由主义和理性激进主义的回应。保守传统和秩序中的自由是保守主义思潮的基本命题。它对人性、理性持悲观的看法 ,因而主张法治和有限政府 ,但不反对从传统秩序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33.
对荀子性论的研究,历来重视从价值判断的层面切入,把他作为古代性恶论的代表,其实这是重表而疏里的表现,因为它忽视了事实判断层面上何谓本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荀子把性规定为"生之所以然",明确地把人从其他类属中区别出来,而且把先秦人性的思考从经验形下的层面,拉到了理性形上的高度。在价值判断的平台上,荀孟性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异的只是逻辑起点:孟子的逻辑起点在人性的真性部分,重视的是先天性,理想性;荀子的逻辑起点在人性的伪性层面,重视的是后天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34.
力求以平正的态度探讨韩非思想产生的背景:家庭背景、童年经验、知识底蕴、生理缺陷、师门传承,继而结合韩非思想的三个关键词:法、术、势,分析其内涵与本质,揭示专制设计师与专制者本人内心深处的恐怖。对于专制者来说,腐败、贫穷、混乱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人性恶理论从学理上和实践上都存有悖谬与危害。并由此可见,一种学说,一种思想,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也无论站在什么立场,都必须对人和人类的本性有一份信赖,对人和人类的现实生存状态有一份关怀,对人类的未来有一份期待,一份向往。  相似文献   
35.
王蒙小说从宗教意识、人性的善恶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切入,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因果报应及人性恶──的根柢,呼唤真正的人性回归和人的生命理想与情怀。  相似文献   
36.
孟子和荀子在继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状况,提出了方向相异的哲学伦理学说。孟子认为仁爱是处理人与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对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谐具有决定性意义,并把仁爱与人的本性相结合,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则强调礼作为规范对界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存在的重要性。他将礼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提出了性恶论。孟子和荀子的不同思想,表现了先秦儒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中国传统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37.
邵磊 《天府新论》2015,(2):60-67
荀子哲学中的"性"不同于理学中的"气质"或"气质之性",乃是各种具体自然属性的集合。基于这一认识,荀子揭示出一条迥异于后世理学的用功途径。其"解蔽"说从心的认知特性出发,力图使人通过不断地隅积并消除隅积过程中产生的偏蔽以见兼覆调一之道,而明分使群的群道、君道亦与此道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8.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借助自己的假想探讨人性恶这一原型主题。本文通过对《圣经》原型意象、荣格原型理论及作品中相仿的原型人物、原型情境等的分析,认为《蝇王》人性恶主题具有原始性、遗传性、本能性、典型性等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39.
孟、荀的美学理论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定性为善 ,荀子把人的生理欲求定性为恶 ,而对作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孟、荀的人格美理论力图从反思人的本质来揭示美的内涵和道德美的必要性及其价值取向 ,把道德实践、审美和人生理想统一起来 ,对先秦的审美意识和中国的艺术精神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不可以提纯抽象为空洞的"善"与"恶"的情感本体。这一情感本体即是血缘亲情,它构成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又是"性相近也"的确切内涵。因此,不同于孟、荀的"性善"与"性恶"论,孔子的人性观是以血缘亲情为内涵的"亲情之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