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64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论小说创作     
如果可能,请别写小说.小说创作是一种非社会行为,一旦动笔,小说家会时刻为小说中的人物所困扰;而且,真正写起来,小说指南一类书籍并不管用.假如非写不可,那么,小说家需考虑是以情节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如果以情节为主,小说家即在虚构的事情中间而非在所谓的真实生活中寻找人物的时候,抓住情节不放;如果以人物为主,那么,小说家则需对适于情节的某些特征加以强调,使人物在新环境中显得真实可信,从而赋予他们生命.小说家无论重情节抑或是重人物,都还要考虑以何种形式、何种风格呈现情节和人物的问题;当然,在优秀的小说家笔下,故事和人物本身会以最适合的形式出现.小说家应对形式、人物和语言保持一种敏锐的感觉.此外,小说家可能会对道德教诲产生迷恋.尽管应当通过作品给读者以教益,但是,真诚的艺术家并不能专注于说教.  相似文献   
72.
间接前指是一种较难把握的句法语义现象,Sidorov&Gelbukh(1999)提出了两条指导性的标准,并辅以大量的例证说明标准的实用性,但两位学者没有对提出标准的依据展开讨论。本文从指称词语所对应的认知地位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认知处理过程,对两条标准的认知理据展开探讨,验证了两条标准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3.
在小说的创作中,叙述视角的交错使用可以很好地实现叙述距离的掌控;叙述时间的巧妙安排可以增加作品的张力与厚度;情节结构的独特设计可以使作品产生更深层的内蕴。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不同叙述视角交错使用、叙述时间安排的技巧以及情节结构设置的独特性三方面对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叙述技巧展开解读,试对小说艺术魅力产生的内在原因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74.
刑罚失衡关涉法治建设和社会安定,区别于因罪责刑相适应、量刑个别化原则而产生的刑罚合理差异.《刑法修正案(八)》加剧了生产、销售假药罪刑罚失衡的程度,该危害在客观上表现为立法规范的罪刑失衡和司法适用的量刑失衡,在主观上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僵化.刑罚失衡的显性原因是立法技术缺陷与司法裁量失范,隐性原因则是职业素养的欠缺和法律权属的冲突.刑罚失衡的量刑防范应基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包括合理确定量刑基准、规范酌定量刑情节、弱化审判主体职权、强化控诉主体职权和赋予其他参与主体相应权利.  相似文献   
75.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有着深厚末日情怀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事件相互作用,作家则注视着情节发展,并挖掘出希望.可以说,情节在某种程度上负载着作家精神朝至的历程,是作家预设的"末日",这使得情节具有两极性、共时性和未完成性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76.
从<淮南子>中的"桔枳之说"为论述的起点,以桔枳之分的角度厘清了亚里士多德<诗学>情节观与现代叙事情节观的差异;从桔枳之转的关系指出了亚氏<诗学>情节观的当代转型途径;从桔枳之辩的认识总结了亚氏<诗学>情节观的当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7.
我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两种新的独立的文学叙述方式与结构方式,一种是“意识流”,一种是“生活流”。“意识流”遵守的不一定是线性的“顺序”时间,它常常是跳跃的、逆时的、散乱的、交叉性的,打破了因果论、逻辑阐释的时空基础,是对人心灵隐秘的一种原生状态的如实呈现。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国的“意识流”创作被单纯地看做一种技巧而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发展。所谓“生活流”小说创作同样是在结构原则上疏解“情节结构”对世界武断、封闭的阐释,以纪实的态度,还原生活本相,破解单一观念对世界的注释,以开放性的文本提供解读世界的多种可能。但是,在“生活流”小说创作中,由于知识分子放弃了干预生活的努力,从积极的人文立场上退却,一种极端世俗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精神倾向在滋生蔓延、膨胀,足以引起人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78.
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她的文学创作受到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深刻影响。他们的作品有着极其相似的魅力。比较他们的主题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异同 ,可以看到他们都善于从日常事件中发掘主题思想 ,注重情节在作品中的运用 ,强调人物的心理刻画 ,为短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9.
《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研究向来较少注意到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代小说传统的联系,其实此书暗用“三顾茅庐”之类“三复情节”模式不止一端,其用笔隐微几于使人不觉,而作品的讽刺意义因而更为深广,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是从“食色,性也”角度写他内心理欲之争等。这既是前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影响,更是古代礼数观念和社会上“事不过三”等重“三”的风习潜移默化的结果。这一发现使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模式的普遍性获得新的证明,也使“三复情节”概念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理论意义得到加强。这对于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民族特点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论也应当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0.
中国古典悲剧的圆形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典悲剧在情节结构上,大多呈现出一种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曲线之圆。在情节结构上则往往由顺转逆,继而转顺,亦呈现出一种善恶惩报、悲欢离合的圆形,这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相区别的最基本的格局和最显著的特征。文章在分析中国古典悲剧圆形结构的成因时,注意到了传统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