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2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91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83篇
人才学   47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987篇
理论方法论   165篇
综合类   3229篇
社会学   16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64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张清祥 《南都学坛》2002,22(6):82-84
《女神》不仅充满着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和粗粝狂暴的格调 ,而且注意意象的营造。《女神》的意象可归纳为神话意象、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文化意象。《女神》的意象创造通常采用变形和变形变意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江雪>四个译文在格式塔意象的再现和重组上得与失的分析,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对原文格式塔意象的再现比对各个语言成分之忠实更重要.无论在原文理解、译文表达还是翻译评论上,我们都不可忽视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意象"这一古老的美学范畴,在当今的文学批评领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对意象概念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从魔幻小说中意象的审美创造和美学特征两个视角,探讨了魔幻意象的象征性和诗性特点,并尝试从视觉、想象、赋情、传达四个方面,描述魔幻意象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6,27(1):34-36
唐湜诗歌评论的理论价值主要凸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新诗的形式问题上,主张寓自由于格律之中,通过节奏与韵律来制约自由化,把自由化与格律化辩证统一起来;二是在新诗的审美追求上,认为新诗诗美的化境是走向意象的凝定;三是对诗歌含蓄美的倡导和肯定。这三个方面对于新诗的建设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老建筑再生与城市空间品质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老建筑再生对于城市的价值意义的研究以及对城市与老建筑关系的分析,从多个角度阐述由老建筑再生所带来的城市意象、城市肌理、场所精神、城市色彩、城市风貌等要素的变化及其促进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这一观点行论证。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动词名物化的意象图式,澄清了不同类型名物化的所指,进一步阐释了造成动词名物化的有界性差异的内在动因。动词名物化是以动词的概念内容为基底,采取不同方式扫描和突显的结果。笔者讨论了两组对立的动词名物化形式:经历体动词和非经历体动词的名物化、整体突显与部分突显的动词名物化。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倾诉性,小说文体的诗化色彩十分突出,小说作品的意象较为丰富。张承志常常以丰富的意象建构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诗意和抒情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8.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观的此岸和大荒的彼岸之对话及今日之我对昨日之我的审视 ,体悟《红楼梦》的超验之美和人生之谜。并试图探索艺术意象对造就《红楼梦》艺术至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名词意象叠加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召唤结构,它的审美认知机制是凸显意象,引起审美注意,借助词语缺席,召唤解读欲望,启动“完形感知心理”,运用审美经验,展开审美联想,在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相互统一的作用下,实现审美认知。  相似文献   
20.
《金锁记》中具有象征性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意味,成为贯穿人物心理的重要线索。月亮反射出女性的心理和女性命运,由此体现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