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8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和个体化背景,以涂尔干的《自杀论》为代表的传统范式其治理的有效性及路径理应被再诠释再反思,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主体危机视角正是对其的有力补充。网络“约死”的戏仿化特征,其所具备的非传统的嬉戏特质与仿效特质,既是对抗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方式,又是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表现,这也正是当代青年将自杀行为工具化、私人化和享乐化的主体危机体现。同时,正是其背后呈现的网络场域的“空间-幻象”二重性,一方面其空间实在性是私密交易与互动关系的技术基础,又是缺场经验对在场支配的合法性可能;另一方面,网络场域的幻象性更是享乐本质的“真实”,二者通过主体认同的纽带进一步扩散,才得以形成对自杀话语的响应并促使“约死”群体的自我确证。因而,想要治理这一消费生命的时代病症和吊诡逻辑,就必然要回归主体意识的治理,积极开展对抗“平庸之恶”的行动和持续进行哲学家式的“苦行”。  相似文献   
92.
李碧华在解读正典时,从"异质"的身份出发,消除正典文化本身被过度意识形态化和道德规训化的部分,呈现出正典不曾被常人发现的部分。李碧华对正典文化批判的同时,连同对依附于正典文化的权力、道德、爱情、人性等都进行了"扫荡",达到了"祛魅"、消解的效果。在解构正典时,李碧华成功地运用了戏仿、反讽等手法,同时在文本中构建隐喻关系,形成复调文本,提供了多重考察角度。  相似文献   
93.
戏仿是后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理解和评价整个后现代主义的关键。后现代戏仿跟传统戏仿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戏"或"仿",而是一种保持批判距离的重复;它不是现代主义戏仿那种单纯的文本自我指涉,而是在看似内向的形式下使文本再次面向世界;它也非詹姆逊所批评的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拼贴游戏,而是在戏仿历史的同时,将历史观念本身问题化,进而形成更广泛的社会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94.
约翰巴斯的后现代小说《客迈拉》是一部理论性小说,反映了巴斯后现代小说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关注和思考,探索文学样式的枯竭以及文学创新的可能性问题。另一方面,展示出后现代小说非线性叙事的特点,多层次叙事,每个故事中多个叙事者汇集,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作品映射出后现代小说的自恋情结,通过反讽式的戏仿作家构建了一个充满新的生命的亦真亦幻的世界。  相似文献   
95.
戏仿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方式,其精神实质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变。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成功地利用了戏仿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精神实质,通过对象置换、结尾缺失的具体策略完成了对传统侦探小说文本结构的瓦解,以此为文学活动中各个因素的平等对话、交互作用提供了场所,体现了无中心和互文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96.
戴维·洛奇(David Lodge)的小说《换位》从文学视野反观美国60年代声势浩大的反正统文化运动.该运动反叛权威、颠覆经典、动摇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皆有所体现.同时,小说对其所推崇的吸毒、性革命及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也表达了嘲讽和不屑.  相似文献   
97.
98.
董希文 《中州学刊》2014,(3):162-165
莫言小说《蛙》是一部结构独特的作品,是莫言近几年来推出的力作。小说采用书信与话剧相叠加结构完成。在这一新颖结构支持下,作品大量采用互文叙事技法,特别是戏仿手段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增强了作品趣味,而且还深化了作品主题,突出了作者的反思意识和作品整体的反讽效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自叙与客观展示相结合,多声部共鸣,混响效果突出,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小说《蛙》叙事艺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电影逐步表现出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西游降魔篇》呈现出了拼贴式叙事结构、拼凑戏仿以及卡通化人物语言等后现代主义特色,体现了中国式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呈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00.
程军 《天府新论》2013,(6):145-149
在当代中国,盛极一时的戏仿创作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充满生机和颠覆性的文化势力,戏仿实践已经开始大规模侵入中国主流文化阵地,对经典和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经典,戏仿通常采取一种既批判又利用、既革新又继承、既嘲讽又赞赏、既否定又肯定的双重态度。健康有度的戏仿不但不会破坏或消灭经典,反而能够给经典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这个观点来看,所谓的经典在当代所遭遇的空前严重的“危机”,也给经典的更新和发展带来了转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