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8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5篇
理论方法论   74篇
综合类   1189篇
社会学   12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王实甫的名杂剧《西厢记》自产生以来,历经七百多年,盛传不衰,成为我国古代戏剧文学中的一颗奇葩。其卓越之处,不胜枚举。但对第五本以张生高中状元,崔张最终完婚大团圆结局的处理手法,历来争论不休,毁誉不一。明清时就有不少批评者对此深表不满。金圣叹批改《西厢记》时干脆把第五本一刀砍掉,以“草桥店惊梦”结束全剧;建国后,有些学者如徐朔方、王季思等认为,崔张的爱情只能是个悲剧,团圆结局的存在是缺少现实根据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的意见,他们从人物的性格、主题、情节发展等方面出发,论证了大团圆结局的合理性,认为第五本“张君瑞庄团  相似文献   
92.
巫与巫术是中国戏剧的源头活水.从巫舞、雩祭、蜡祭、尸祭中的角色扮演,到秦汉宫庭傩礼的世俗化、娱人化演变,直至傩戏的产生,这些具有相关戏剧要素的早期戏剧的巫傩形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但它们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最终促成了中国戏剧的诞生.从而验证了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一样,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  相似文献   
93.
聂茂 《民族论坛》2014,(2):60-64
2013年11月18日,由《文艺报》、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创作与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瑶族作家陈茂智长篇小说《归隐者》研讨会"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举行。来自文学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对陈茂智这部长篇小说处女作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深入的交流。陈茂智,男,瑶族,江华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大学文化,已在《民族文学》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戏剧作品300余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静静的大瑶河》,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江华瑶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瑶族文学》主编。其长篇小说《归隐者》于2012年10月由线装书局出版,书中描写一个身患绝症、逃离官场的官员的隐居生活,作品以清新、淡雅的笔调,展示了南方山林香草溪的生态之美、景色之新和人文之奇,犹如湘南大瑶山徐徐展开的一幅民俗风情画卷,被誉为"现代版的《桃花源记》"。《文艺报》副总编辑、著名评论家王山,《民族文学》资深编辑、评论家哈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阎真,湖南省文联原党组成员、作家管群华等6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94.
塞缪尔?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典型代表之一,写出了《等待戈多》《终局》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哑剧1》和《哑剧2》作为《终局》的后续,分别以双人哑剧与单人哑剧的形式形象表达了外部世界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内心世界的虚无与绝望。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对《哑剧》在场景道具、语言、人物、主题四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贝克特戏剧创作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95.
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反映 ,是一种“生活化”的形式追求。它不仅使曹禺剧作在戏剧形式上产生了飞跃 ,更使其内在意蕴变得深沉浑厚 :它使曹禺剧作中弥漫着对“人生琐事的悲剧性”的揭示 ,从而赋予其剧作以浓烈的哲理意味、复杂的文化意蕴与普遍的人性观照。而“生活化”所营造的平静舒缓的节奏 ,更使观众获得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96.
《雷雨》作为曹禺的处女作,在当时文坛引起轰动,后世对《雷雨》的艺术探究从未停止过,有关于《雷雨》的艺术贡献多集中在其主体意识的探究、矛盾冲突的构述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上。本文将以《雷雨》准确的前瞻性作为本人戏剧艺术新探的方向,这对于拓展《雷雨》戏剧艺术研究领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通过比较《左传》言辞与叙述在表达全书主旨及句式特点、修辞方法、篇幅比重上的差异 ,认为言辞是叙事的重中之重 ,是特殊方式的叙事 ,这对将言辞与叙事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有力的点醒 ;通过对言辞这一特殊叙事方式的研究 ,认为《左传》用言辞构制冲突、刻划人物、构建场面 ,用言辞表现人物的伦理性格 ,以言辞铺就戏剧性场面 ,形成了《左传》具有民族意味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98.
卢佶 《金陵瞭望》2008,(23):30-31
在中国文学和戏剧史上,有一位南京人被冠以“江南才子”的称号,更以学术成就“五个第一”而闻名。他,就是卢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和戏剧史论家、散曲作家、剧作家。  相似文献   
99.
新浪漫剧中的女性很好地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女性对自身爱的渴求与被吞噬的尴尬,但由于新浪漫主义作品过分强调反传统反理性,追求新奇造成作品内容丰富的同时又隐晦,思想上带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悲观颓废情绪,某些作品体现出宣扬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缺乏人生进取态度以及逃避现实倾向。因而,新浪漫剧中众多女性在反权男权传统的同时,暴露了自身弱化的一面,犹如在黑暗中闪耀的明灯,在强大男权传统的壁垒前仍显得暗淡。  相似文献   
100.
以牟森、孟京辉、林兆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剧坛,在20世纪以来世界性拒斥剧本潮流的影响下,率先消解了剧本的中心地位,同时确立了导演中心体制.孟京辉的拼贴模式、牟森的"变演为做"、林兆华的经典重构、张广天的"材料戏剧"等,共同突出了导演意志在话剧作品中的重要价值.导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自然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对"说什么"的轻视与对"怎么说"的强调,却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先锋话剧精神品质的暧昧与模糊.由此,"形式大干内容"成为先锋话剧的新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