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5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57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14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966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1927至1937年,江西乡村社会在革命、改良的冲击之下,其变迁都具有明显的迁延性.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乡村社会存在着不易改变的"弹性结构",这种结构就像一张巨型的弹性之网,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和消减农村革命与改良的绩效.  相似文献   
72.
韩旭 《北京纪事》2013,(6):43-46
方旭:男,汉族,1984年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现于北京京剧院工作,宗裘派花脸,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嫡孙。自幼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师从杨博森、邓沐玮、宋昌林、张关正等老师学铜锤花脸,打下坚实基础。2009年进人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同年拜京剧名家孟广禄为师。  相似文献   
73.
中国传统戏曲在20世纪50 年代的戏曲改革之后,使专业化分工的艺术生产方式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以西方流行音乐传播为主要基础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的冲击下日渐式微.由此,中国流行音乐人在不断探索一种使戏曲融入流行音乐的新形式,虽然当前略显凌乱,但仍昭示了一种新的、独到的艺术欣赏原则正在崛起.因此,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母体生长,中国流行音乐才能在当代流行音乐的图谱上开掘出具备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音乐类型.  相似文献   
74.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延续与变异、形式批评的崇尚和反剧场化的艺术追求.这是时代思潮规训和文人戏曲评点家忽视戏曲综合性艺术的"类"特征二者合力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戏曲评点日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75.
飘雪 《北京纪事》2013,(2):56-59
十几年前,我曾看过一篇关于许翠的报道,名为《梅骨竹心》。那时候我很好奇,怎样的女子可以赢得如此的赞誉?当我推开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京剧系的大门,站在我面前的女子美丽、挺拔,举手投足显现的是职业女性的果断与爽快。这与报道中甜美的小姑娘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76.
在红军主力被迫长征、撤离江西后,为了争夺民心,巩固统治,国民党在江西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村现代化改良运动.运动原定时限是1936年底,然而,此时江西农村依然贫穷落后,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江西农村改良运动,却收效甚微,江西农村毫无复兴迹象.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乡村社会存在着不易改变的"弹性结构",这种结构就像一张巨型的"弹性之网",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消减农村社会改良的绩效.  相似文献   
77.
广西靖西县是南路壮剧流行的中心,伴随着靖西经济迅速发展,历经200多年历史的南路壮剧依然活跃在民间,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剧种。就当下南路壮剧的剧目内容、剧团运行、传播手段等方面界定该剧种商品化的现象,探究商品化现象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戏曲艺术及其生存状况与商品化的关系,总结商品化现象对南路壮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在李渔的观念中,"传奇原为消愁设",戏曲的主要功用是娱乐消愁.李渔的戏曲创作宗旨就是博人一笑,替人消愁.这一观念反映出中国古典载道文艺向娱乐文艺的蜕变,这种蜕变是明末清初江南城市社会文艺活动的一个特点,显现了江南城市文化的一种时代特征.同时,李渔的诙谐又是明末清初江南城市这一特殊时空里的一种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79.
<正>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师李海青是北京戏校78届的高材生,亦是著名京剧程派教授李文敏的得意弟子。从戏校毕业后,李海青在北京京剧院从事了20多年的舞台演出工作,是京剧院的一名优秀青衣演员,并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承担了大量工作。如今人到中年的她回到母校从事教学工作,把近30年的舞台经验倾囊相授。李海青为人师表,深得学生信赖,是一位有强烈责任心的好老师。对比之前当演员,她说:"当老师能让我静下心来,我很享受这份工作。"  相似文献   
80.
《学术界》201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