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538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0 毫秒
81.
论声音表义     
语言是用音和声表义的,形成音语和声语两大语言体系。通过对音与声的对比分析,从渊源上阐释二者表义的异同高下,意在说明声语表义优势之所在,尤其是汉语的杰出表现。  相似文献   
82.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83.
王琪  周杨 《学术论坛》2007,(2):200-202
悉昙是以研究梵字音义为主要内容的学问,不少学者致力于从文化史学角度研究悉昙,亦有学者从某些角度对悉昙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悉昙学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库,以上研究仍不够充分,可继续挖掘其价值.  相似文献   
84.
论"嵌l词"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梅 《中州学刊》2007,(3):249-251
"嵌l词"是很早就活跃于汉民族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嵌l词"与少数民族语言无关,并非北狄人改造汉语复辅音才产生的语言现象.实际上,"嵌l词"是汉语中早已存在的缓读分音现象,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5.
石毓智 《学术研究》2005,35(2):140-143
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体裁嬗变的背后往往具有深刻的语言因素。语言对诗歌体裁演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业已存在的语音特征的发现以及对其韵律特征的自觉运用;另一方面是 因为语言的发展而带来的新的韵律特征,诗人们自觉地把它们用在诗歌创作之中而产生新的诗体。魏晋南 北朝时期双音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使得双音节成为汉语的基本韵律单位,这是唐代律诗以双音节为基本韵 律单位的语言因素,律诗的形成正是这两种语言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随着语音系统的变化,诗歌形式 便会产生新的嬗变,轻音的出现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汉语句子的韵律特征,从而影响了宋元以后的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86.
唐宋诗词中的变性之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思平 《江淮论坛》2003,(1):103-108
唐宋诗词中有一种反自然、逆天性的“变性之音”,即男性诗人往往以女性身份、而把权贵而尤其是封建君王比拟为自己的夫君,以妻妾的语气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效忠献媚或者哀怨期盼之情。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与中国古代儒家之女性化思想与诗教理论的熏染、阴性文化盛行之社会环境的压迫、以男女之情写君臣关系之文学传统的影响以及文人自身的性格弱点等有关系。  相似文献   
87.
轻唇音微母主要来源于中古明母合口三等字,只有东韵三等及尤韵出现例外.在<元韵谱>中保留微母,但其来源却与中古不一致,不仅收录了中古的微母字,而且还收入了很多中古明母字.这种特殊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混入微母的中古明母字应读为何母?这种现象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吗?通过考察发现<元韵谱>微母下收录中古的明母字,并不能读为微母,也不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而是完全照搬<五音集韵>的做法.  相似文献   
88.
汉代语言学家扬雄不惜耗费38年的功夫调查、研究方言口语,并在记载其研究成果的<方言>一书中用很多音同音近的借音字区分了各地方音的差别.文章对<方言>中被释词的全部用字进行了考查,考得借音字306个,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研究汉代方音的学者提供一些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89.
欧阳丽珊 《源流》2011,(15):53-63,52
1坦白地说,我认识阿荣旗,是源于不久前一次不知所措的旅行。5月27日,我代表杂志社去哈尔滨参加全国书展,这是我在社里努力争取到的机会。许多年以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一直是我心灵的指引,顽强地培育着我的向往。我所在的《源流》杂志加入了广东省优  相似文献   
90.
上古阳声韵元部与入声韵月部、阴声韵或支、或祭、或歌的分配 ,事关歌部、阳部的安排 ,江永“元—月—支”开其端 ,戴震继其业 ,王力踵其成 ,是审音派的重要成果。十分重要的是 ,江永已知“元—月—歌”也能相配 ,戴震进而完成其第七类、第一类、第四类 ,王力完成其“元—月—歌、阳—铎—鱼、×—沃—宵”具有逻辑必然性 ,而江永是戴、王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