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焦作工学院是一所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高等学校。本文全面地论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经华北事变,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焦作工学院师生掀起的三次抗日救亡高潮的历史,并简述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西迁办学的艰难经历。  相似文献   
32.
抗战前期 ,在中共妇女界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国统区各党派和各界各地广大妇女团结起来 ,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统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在国统区党组织的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 ,国统区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妇女抗日救亡运动 ,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33.
温勇  王江鹏 《东岳论丛》2007,28(6):97-100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是:推动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发展,开创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领导国统区反对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投降主义的进步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和文化斗争的路径选择说明,文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文化建设要坚持同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34.
35.
《江西社会科学》2015,(9):117-123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西成立了不少妇女团体,开办妇女培训班,积极宣传抗日,慰劳抗日将士,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运动。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苏维埃时期形成的革命自觉性是推动江西妇女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在这些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江西妇女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将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相结合,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6.
作为全面抗战前后中共在海外宣传的主要喉舌<救国时报>,在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该报有关妇女抗战救国的宣传内容非常之多,这是同期其他中共刊物所不能比拟的.为更好地领导妇女运动和宣传妇女政策,中共<救国时报>在宣传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策略上是独具匠心的: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对妇女运动加以引导和支撑;重视突出知识女性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示范作用;积极渲染普通女性同胞的抗战热情.为更好地提高中国妇女抗战的积极性,<救国时报>刻意增加了不少国外妇女运动的报道.为更直观地宣传妇女运动,<救国时报>在编排上较之同类报刊罕见地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图片.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30年代前期,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申报月刊》紧扣"抗日救亡"时代主题,刊载大量文章,深入探讨日本侵华问题及其解决之道.该刊认识到日本的"亡华之心"与日本侵华问题的"世界性",并重点关注"东北问题",明确提出武力抗日、"自救为主"、寻求外援的解决举措,侧面响应了中共爱国救亡的正确主张,对激...  相似文献   
38.
田间由胡风力荐,最初作为七月派的代表诗人在诗坛崭露头角。随后田间又擂响了战争之鼓,其诗歌的抗战书写曾振奋了一个时代。他是一个受过崇高赞誉与尊敬的诗人,也同样一生饱受争议。在战争硝烟散去的时代,如何客观公正地鉴赏田间的诗歌,重估其文学史价值,显然非常具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9.
乔瑞雪 《北方论丛》2005,(3):112-114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趋势.国难当头,中间势力实现了民族、民主意识的双重觉醒,他们对日经济绝交,主张抗日救亡,推动了中国民主运动的开展,对"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走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熊希龄提出了抗日救亡的一系列思想主张,包括要求政府当局放弃不抵抗政策、实行民主政治、促成全国团结、争取国际支援、注重慈善求助等方面。这些主张的提出,是熊希龄长期以来所具有的救世抱负、雪耻情结作用的结果,也与他的独特政治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