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死刑问题,向来是刑法学界的一个常谈常新的热点问题。死刑产生于战争,发展于报应和功利。死刑是否人道,完全是一国国民的价值判断问题,而价值判断则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相似文献   
82.
<<阅微草堂笔记>>因果报应问题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泰平 《唐都学刊》2000,16(2):92-94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含有不因果报应的内容,历来论者对此大多持否定态度。本文结合文言笔记小说的传统题材,通过对纪昀思想以及作品具体分析,认为:写因果报应,只是纪昀曲笔为文的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暴露黑暗腐败的官场和世风日下的社会。  相似文献   
83.
经济犯罪死刑问题法学界多年争论的焦点问题。以一体论配刑理论为根据,选取刑法的正当性为立论基点认为,经济犯罪不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84.
刑罚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正确解释刑罚正义.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的关系实质就是公正和效率的关系.在报应正义和功利正义中,应以报应正义的实现作为第一目标,报应的实现包含了功利的实现.在依功利正义应当减轻犯罪人的刑罚时,则功利正义优先于报应正义.  相似文献   
85.
汪维真 《江汉论坛》2005,(1):106-109
明前期政府出于教化需要有意识的灌输,明中后期由于传统社会的异动、士大夫阶层的有意旁及,善恶报应思想逐渐被民众广泛接受,成为凝结于民众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对明人伦理价值观的缔构和社会行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6.
《决策探索》2009,(23):86-86
如果评选中国最尴尬的职业,俺庄严地投城管一票。这帮身穿制服、称霸街头多年的同志终于遭了报应。首先是被社会各界伶牙俐齿之徒围剿,不管在理不在理,反正中国搞臭一个人和一群人道理是相似的:那就是结合具体事例将你置于人民对立面一主要是道德和情感对立面,再踏上一万只脚使你永世不得翻身。  相似文献   
87.
新刑法与并合主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首先分析了刑罚理论上的绝对主义 (报应刑论 )、相对主义 (目的刑论 )与并合主义的内涵 ,指出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分歧不在于刑罚目的 ,而在于刑罚正当化的根据 ,提出并合主义是理想的刑罚观念 ;其次论证新刑法采取了并合主义 ,认为这样有利于同时保护个人与社会利益 ,有利于适当处理刑罚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的关系 ,有利于协调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原则 ,有利于使刑罚整体程度适中 ;接着根据并合主义的理念提出刑罚与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的具体要求 ,主张量刑时不宜过于重视一般预防的需要 ;最后联系中国国情与公民的一般价值观念 ,根据刑罚的本质 ,指出我国目前的刑罚虽然不宜过于严厉 ,但也不能盲目地推崇轻刑化  相似文献   
88.
徐忠明 《学术研究》2004,(12):52-62
本文的主题乃是, 在官方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考察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本文第一节认为, 当官方的司法审判出现腐败时, 小民百姓就会期盼清官来为他们伸张正义; 当官方的公力救济缺席时, 小民百姓就会寻求私力救济的途径, 希望侠客能够通过行侠仗义来为自己主持公道。本文第二节认为,基于“报”的伦理准则与秩序原理, 一旦人们蒙受冤抑, 那么复仇便是符合道义的行为, 也是私力救济的方式; 如若人间救济途径不能实现正义, 那么冥界报应 (冥判) 就是一种正义的诉求。  相似文献   
89.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般木 境界 ,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报 ,最终摆脱因果 ,彻底解脱。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关注领域、生命意识和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90.
刑事和解可以更好地平衡被害人和被告人双方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刑事和解制度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削弱刑罚的报应预防功能,会破坏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甚至会导致司法权力的滥用。因此,司法模式下的刑事和解是相对合理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