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158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 ,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新乐府更是明确地以关心政治、反映时事为己任。大量从政的文人 ,因为远离文学创作 ,尽量在公文中表现出文学才华。古代文官系统中的主要从业者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是古代公文文采斐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23.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上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短20世纪:两个独特性 20世纪终于落幕了。霍布斯邦姆站在欧洲的视角内,将这个世纪界定为从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至1991年苏东解体为止的、作为“极端的年代”的短20世纪。与他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去政治化的政治》一书中,我将中国的20世纪界定为从1911至1976年的作为“漫长的革命”的短20世纪。  相似文献   
24.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但二人的思想却暗含着诸多的相似性。在这些相似性之中 ,可以窥见东西方文化之侧重点、价值取向等等方面的不同。两位先哲虽然都努力寻求政治和伦理的和谐互助 ,但却表现了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两个不同向度  相似文献   
25.
本文试图对本世纪20年代末到70年代里与政治革命发生了紧密联系的(泛政治化语境中的)现实主义思潮给予考察。“革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选择是出于文化重建的需要,它浸染的浪漫色彩在根本上源于当时的浪漫文化语境。3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与其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意识形态错位,显示出了它的虚蹈性,一如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化实践在某种程度上的非自足和不成熟状态。至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具体操作方式,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特定审美形态的作品。“两结合”的可能性与合法性则是因了当时的社会本质,同时又强化了这种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6.
在改革前政治挂帅、阶级斗争高歌猛进的年月里,社会空间往往被打上政治与阶级的烙印,所谓“社会空间的政治化”,如街头巷尾的字报标语、革命老区的“神圣化”等。这种“政治化”既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治理以建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秩序,又表现为国家在城乡之间设置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空间壁垒以发展城市工业、稳定社会秩序、调配稀缺资源等等。  相似文献   
27.
本文在对文学思潮概念以及有关的规律特点进行界定和归纳的基础上,主要从文的政治化和人的解放及其现代性两个方面对当代文学思潮演变轨迹作了梳理。文章认为:一度曾成为显学的文的政治化,尽管具有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功绩,但其局限性却十分明显。正因此,它在1979年后出现减弱就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而文学一俟从政治化思潮中走出来,它就开始了以人的解放及其现代性为标志的转型。这个转型,具体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以前的属于转型发轫期,1985年以后的则可称为转型加速期。  相似文献   
28.
当代影视艺术公共境遇呈现事实性、审美性和价值性的拓展与复合.事实性境遇促成影视艺术的本位生存,但它经常受到政治化或商业化构成的干扰与牵拽;审美境遇的镜像存在强化了影视创造者的主体感觉,并在影视审美的视觉图式上形成历时性"形式链".但当代影视的镜像审美探求有脱离公共价值之嫌,从而导致一定的经验教训;在价值境遇上,当代影视由选择性境遇向创造性境遇转换,标志着影视艺术公共境遇的本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29.
历史小说是一种沟通历史与现代、古与今不同时空的独特文类。在十七年泛政治化语境下,历史小说借助"历史"的外衣"乔装打扮",在历史叙事的主题方面显示出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偏离,具体体现在:象征性叙述构成了对现实的某种讽喻或隐射;凸显和强化了作品的苦难主题;充盈的人情和人性描写。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历史小说作家"为平衡而达到某种妥协"的"偏离"又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30.
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理论学科对于现实的介入性以及跨学科的存在样态,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定位不明而走向自我放逐,成为失去学科自主性的“他者”。这种自我身份的迷失,带来的是话题的不断涌现、原创性的薄弱和学科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匮乏。客观地说,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他者化”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国内外诸多思潮尤其是国外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较大,也最直接。文学理论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科学化”、“美学化”、“批评化”、“文化化”等,也问接或直接地植根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潮。同时,由于近三十年国外文学理论传入的“准共时性”,所以,中国文学理论的“他者化”,也明显显示出“密度大”、“转向迅猛”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