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444篇
理论方法论   91篇
综合类   864篇
社会学   72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刘斯奋的《白门柳》主要通过对钱谦益、黄宗羲、侯方域、冒襄等晚明文人政治、文化等方面活动的描写,颇为广泛地反映了明朝晚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晚明文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内在原因、中国17世纪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矛盾等;篇幅浩大、内容丰富而又线索清晰、结构宏阔而又精致严谨;题材、叙述方式新颖独特;重史实而又不拘泥于史实;文化意味浓烈;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多姿多彩;但也存在着部分情节不够完整、内容略显庞杂等缺憾.  相似文献   
92.
汉代文人的隐逸心迹往往会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设论"是汉代文人常常用来"发愤以表志"的文体,其中蕴涵着比较明显的隐逸之志。通过这类作品,可以看到,从东方朔、扬雄到崔寔、蔡邕等,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及个人际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上经历了一条从"身仕心隐"到"离世绝俗"的隐逸之路,表现出由儒趋道的渐变。  相似文献   
93.
“文如其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如其人”是一个古老的文艺学命题 ,一直得到来自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持。据此就有不少论者仅仅满足于对它所作的简单机械的注解 ,然而这都无法解释“文人相悖”的现象。根本在于 ,决不能把这里的“人”仅仅理解为作家的生活个性 ,而应当着重理解为作家的创作个性 ,后者必定要以风格的面目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当然 ,这两种个性形成也是有联系的 ,更都是会变化的和复杂的。只有这样来全面、深刻地认识和阐述“文如其人”的论断 ,才是现代文艺学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94.
明代是牛女传说演变的重要时期.明初,出现了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牛女传说的短篇小说.明后期,由文人重述的牛女传说出现,产生了以此为题材的小说、戏曲作品.文人重述的牛女传说在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上有了变异,初步实现了文人创作同民间牛女故事的结合.  相似文献   
95.
鲁迅与瞿秋白分属“五四的一代”和“大革命的一代”,他们具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在现代中国“革命”路径的选择中,鲁迅一生坚守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的入世向度,瞿秋白则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并为之献身;作为现代中国的两位杰出人物,鲁迅和瞿秋白的主体世界具有勃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特性,表现出“战士”气质和反思性特征,他们以各自的入世方式承负沉重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96.
唐代文人政绩前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弥残补缺,标规立范的一代;第二是推波助澜,成斯盛世的一代;第三是扶大厦于将倾的一代  相似文献   
97.
刘群 《学术交流》2007,(5):173-176
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蔚为风气,对士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便是当时社会思潮对士人生活渗透的结果。屠隆早年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积极入世,罢官闲居以后潜心佛道,过着参禅修仙的生活,但在其调和三教的论述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他的儒学为“嘉谷”、佛道为“甘浆”的哲学思想在晚年的三部戏剧中有着透彻的体现。解读其戏剧作品和大量的佛道诗文,不难看出其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晚年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98.
清代中朝文人交往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留京期间,中朝文人宴游唱和,以画纪事,写真留影;第二,临别之际,两国文人常以画图题赠,表达相思怀念之情;第三,在分别后,中朝文人通过互赠和互寄书籍、器物、诗作等方式,表达问候,以慰相思。由此可见,清代以来中朝之间日益紧密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佳话。  相似文献   
99.
书法与绘画由于具备共同的内核而发生了融汇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书画彼此间相对于对方而言的边缘化存在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一致性.书画融汇现象在历史上早有出现,到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变得十分显著.从明代开始,为数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既参与书法活动,亦涉足绘画领域,绘画在社会范围内取得了与书法对等的地位."书画同核"的内在机理得以外化,书法与绘画呈现融汇格局.  相似文献   
100.
魏晋风度历来为人津津乐道,它的精神内涵一直为中国文人所钦羡;而在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恐怕再也没有比<红楼梦>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了,探究二者深层的内在关联因之显得特别有意义,而在这之前,或为零碎的片断,或作粗略的分析,还没有系统地将二者放到一起加以详细论述的文章,以贾宝玉为例,探讨<红楼梦>与魏晋文人精神风貌在追求个性自由这一特性上的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