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50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681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1204篇
社会学   97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2 毫秒
91.
周作人制造、发明的"文化救国论"其"中心思想",即是"大东亚主义的思想",也就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同义语。周作人"文化救国论"的几个理论支柱:诬蔑气节,大反气节;炮制政治、文化二元论,人为地把政治、文化对立起来;所谓"不为国民政府守节"、"文化救国论"是一个彻头彻尾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是对历史的曲解和嘲弄。  相似文献   
92.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湖南“自治”首举往往归结为抵制中央军阀的“武力统一”和提防外省军阀争夺地盘,力图自保。实则不然,湖南“自治”首举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引起社会思想舆论误导;群众心态的普遍趋合性,形成一种错误“共振”;少数先进人物(如毛泽东等人),奔走倡导的真“自治救国”方案的推动。  相似文献   
9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台湾文艺>、<笠诗刊>等系列文艺期刊,刊登过大量的台湾乡土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乡土文学的"中坚力量",显示了乡土文艺思潮与台湾文艺期刊在台湾文化场域的共谋关系.乡土文学的出现改变了当时充斥在台湾文坛的浮夸之风,恢复了台湾本身原有的新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4.
《东岳论丛》2017,(2):70-77
鲁迅对"第三种人"态度有前后变化。在论辩初期他对"第三种人"敞开了大门,希望他们能够做左翼文坛的同盟军,一道抵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但"第三种人"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没有异议,却不断指责左翼文坛扼杀文艺,并试图借宣扬"为艺术而艺术"以保持中立。鲁迅在学理上并不否认"第三种人"的文艺主张,但他进一步指出,置身于文艺和政治无法分离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反抗专制统治的基本立场更为重要,而"第三种人"执意强调创作技巧,不过是躲进"象牙之塔"以求苟安。  相似文献   
9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2):F0004-F0004
【主要栏目】高教论坛、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探析、教学实践、课改在线、教案设计、中高考聚焦、文艺鉴赏、课题结题等。【稿件要求】1.主题鲜明,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字数一般不超过2200字(不包括图片、表格、公式、纯英文);请勿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96.
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张謇动了重新下海经商的念头,这是1914年,棉纺织业的生意形势极佳。进入民国政府之前,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状元实业家",他的大生集团设厂棉产区南通,以此为圆心,生意越做越大。这位咸丰二年(1852年)出生江苏海门的农家孩子对实业救国情有独钟。1896年初,从清流派转入洋务派的地方大员张之洞奏派蛰居家乡的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并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从1901年至1907年,围绕大生纱厂,张謇先后创办了19家  相似文献   
97.
何志钧 《学习与探索》2012,(12):126-130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和文艺跨媒体运营的实践经验为当代文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开启了新的问题意识。20世纪以来,经过"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范式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转换,一种"数字媒介转向"正在深刻影响今日的文艺与审美研究。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当代文艺学因应时势,积极转型,从传统文艺学的语言学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媒介学文论研究模式。传统的线性思维、链状模式文艺美学是与文字思维、印刷文化、作者—文本—读者的主从单向度顺接关系相适应的,而与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超文本、网络传播时代文艺审美实践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相适应的则是非线性、立体化的网络状模式的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98.
触动我了解法捷耶夫的命运,缘起于唐达成的一番话。  相似文献   
99.
以1945年和1978年为界,一百年间大连文艺评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风姿各异,但又有着共性,即起点高,特别是始终与中国现代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100.
文学艺术有着内在的独特要求,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有着漫长而艰辛的斗争过程。其中不仅体现社会变革的缩影,也有自身特殊法则的呈现。在清代中后期的扬州文艺活动中也体现着这样的倾向: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场域中所发生的转型,引发了日趋突出和严重的文人地位影响以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边缘化态势,由此导致创作主体表现出狂狷的文艺行为和女性意识的崛起,其实折射主体自身积极的重新梳理和深刻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