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11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377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文艺学的身份认同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了危机,“建构新世纪的文艺学”成为当前文艺学界的集体呼求和深层焦虑。在如何重建文艺学的身份意识上,当前文论界存在着“以中化西”和“以西释中”两种极端倾向。因此。建构新世纪的文艺学应从话语重建的基点、建构策略等方面入手,寻找某种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2.
郑晓幸、文大会、傅泽平合著的专著《走向新世纪的西部大开放与大开发》于1999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绝不是仓促的应景之作,而是作者潜心研究4年,适逢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时出版。……  相似文献   
43.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而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当代文学已经来到了21世纪,对于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文章力图对这一系列作品的研究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和展望,从而为更加清楚和准确地理解这一系列作品寻找一些线索.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4.
互联网语境中的新世纪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新诗而言,新世纪诗歌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它已处于互联网的语境之中.互联网语境中的新世纪诗歌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极为显在的变易,表现出一些新的诗学特征.文章从创作情态、阅读方式和诗学意义等几个层面阐述了这些变化,并指出建构网络诗学将是新世纪诗歌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45.
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可谓有量有质。回顾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被定义为“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故乡”系列,以及他在新世纪的创作,可以发现,他在各时期的作品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他的新世纪小说,既有常又有变。  相似文献   
46.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由于实用主义和重商主义等因素,国内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来自学科内外的困境。新世纪以来,不少学者和英语教师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进行了相关研究,试图找到解决这些困境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新世纪15年来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了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47.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新世纪的展望(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宗桂 《学术界》2002,(1):254-268
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 ,是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相一致 ,亦即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致的 ,因而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一个现代意义的学科门类 ,中国哲学及其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到成型再到成熟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其间 ,既有显著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 ,也有沉痛的政治教训和理论思维教训。在新世纪中 ,中国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其体系将逐渐完善 ,逐渐严谨 ,学科特点更加鲜明 ;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将进一步凸显 ;中国哲学的研究将更加世界化 ,世界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充分 ,在相互交流中 ,中国哲学的研究水准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8.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世纪中叶以来以当代技术革命为基础而实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及转换 ,构成了当代人类特殊的生存困境 :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人的“物化”问题 ,是当代愈益突出和最为根本的“全球问题”,它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的深层的文化危机。当代世界的“全球化”过程 ,在文化意义上是空前的价值观剧烈震荡的过程。“后工业文明”既以“大众文化”的形式表现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又以“哲学”的方式表现人类对当代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因此 ,新世纪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 ,又具体地表现为对当代社会思潮和当代哲学思潮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49.
如何认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过渡的理论拓展,是一种平常的理论过渡,还是一次创新的革命?本文将党的两代领导集体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过渡,视为一次以创新为标志的面向新世纪的理论跃迁,是一次深刻的理论生存形态的进化和科学的上升。  相似文献   
50.
反思与重启:延安文学及其研究的当代性(专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富仁认为,在新世纪重新重视延安文学研究,不是又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终极形态,而是充分注意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并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对其进行新的感受和思考。朱鸿召认为,与现有知识谱系中的“延安文学传统”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实践形态的“延安文学传统”,时间上包括整个延安时期,尤其是1942年整风运动之前的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袁盛勇认为,在1949—1976年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其直接理论来源和文学资源的乃是后期延安文学,而非作为总体的延安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探究延安文学的本真,应该直面它的复杂性,并把它作为得以重新展开的一个重要起点来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