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4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51.
张莉  张芳 《管理科学文摘》2011,(12):160-160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目前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对此,笔者从河北省省情出发,提出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2.
利用调查数据分析行政强度变量和村庄特征变量对不同村庄新农保参保率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三个客观变量:宣传力度、人均收入和外出人口比例变量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对不同村庄新农保的参保率差异产生影响,其余变量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其中,宣传力度变量的影响强度最大,村庄人均收入水平变量的影响强度次之,村庄外出人口比例变量的影响强度排在第三。同时发现,所有的主观变量均对新农保参保率差异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因此,提高农民新农保的参保率,应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制度激励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3.
通过对皖南、皖中和皖北三县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地剖析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据此,提出了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激励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办公效率和保障农民权益等方面政策建议,以促进新农保健康可持续实施。  相似文献   
154.
15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下称新农保),使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当前二元社会保障模式决定了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完全意义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在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即农民市民化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构筑一个阶梯,打造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连接和相互转化的平台,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向城市社会保障的过渡,最终实现在全国建立以社会公正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6.
"新农保"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的到期养老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各方投入过少。借助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将国家投入的粮食风险基金改变投入方式,由按耕地面积直补改为投入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积累账户。探讨这一措施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即在无需国家追加投资情况下,促进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同时,还能通过提高养老保险积累,配合其他措施真正解决黑龙江省农民到期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57.
基于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农民的养老观念与对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关系。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即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和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正态分布,而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的评价呈偏态分布,即农民相对较认可新农保的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而不认可新农保的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新农保仅是有限保障。农民的养老观念对新农保不同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农民的养老观念中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低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社会养老观念、家庭养老观念,而影响农民对新农保较高层次养老保障能力评价的变量有机构养老观念、精神养老观念、社会贡献观念。  相似文献   
158.
从子女代际向上支持的角度,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予以评估。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和CHARLS2018)数据,采用断点回归设计实证检验了新农保对子女给予父母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使子女对父母的转移支付每年显著增加约1700元,但给予父母的时间陪伴也显著下降了约10%。新农保对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有着正向的“挤入”作用,而对时间支持有着负面的“挤出”作用,经济与时间支持间存在明显替代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使老年人隔代照顾孙子女的时间增多,出于“交换动机”,子女增加了对父母的转移支付,同时因自身资源约束而随之减少了对父母的陪伴。研究结论对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社会公益类服务整体质量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9.
我国"新农保"保障了亿万农民的养老权益,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金收入逐年增长,缴费人群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新农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定额缴费制度中存在不合理因素、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分担不合理、"新农保"筹资在村里人工收费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刑事犯罪等等。笔者调研发现:提高"新农保"的待遇水平是构建长效可持续发展筹资机制的关键所在。在"新农保"个人缴费中应采用比例制缴费方式,尽快提高"新农保"的入口补和出口补的待遇,合理分配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国家支付"新农保"60岁以上每人每月55元应该提高到100元,大力拓宽"新农保"资金保值增值的渠道,"新农保"筹资机制实行省级统筹。  相似文献   
160.
根据"新农保"制度运行机理,建立了个人账户的精算模型,并结合人口寿命分布模型,预测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收支缺口。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比直接在银行储蓄获得的收益更大,新农保值得参保;参保方式多样化,参保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年龄、参保喜好、收入水平以及预期期望可领取的养老金水平来选择开始参保年龄、缴费水平和缴费年限;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存在21%的缺口,不过缺口额占GDP的比例较小,并且增长缓慢,政府将有较充裕的时间对制度进行改进。"新农保"基金缺口产生的原因是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应适时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和退休年龄或者将个人账户养老金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来保障新农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