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个人缴费为主的"旧农保"难以为继,中央政府提出了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西安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建立以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为主的筹资模式,以个人账户积累为主的资金管理模式,以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给付模式,并根据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能力,设计不同缴费档次,实行多缴、多补、多得的激励机制,最终实现广覆盖、保基本、能转移、可持续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参保方案,测算了不同缴费水平和财政补贴水平下,参保农民的养老金待遇以及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省安溪县参保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参保对象认为个人缴费标准偏高,政府补贴和养老金待遇标准较低。据此提出完善新农保涉费项目建议:根据农民经济收入、经济承担能力等具体情况,设定合理的个人缴费标准以及恰当的个人缴费档次;使新农保中的政府补贴部分达到省级财政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并根据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以政府财政补贴为杠杆,建立参保农村居民缴费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养老金待遇与养老金替代率高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以及参保农村居民的心理预期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以养老金替代率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养老金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替代率模型,测算不同退休年龄、投资收益率、缴费基数下的养老金替代率,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与目标替代率差距较大,但是延迟退休年龄、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提高缴费档次对养老金替代率有正向作用。建议: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渐进性延迟退休政策;提高个人账户基金收益率;建立完善缴费激励机制;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树立居民参保意识。  相似文献   

4.
具有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最为突出的特征。A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2010年该地区实施“新农保”制度的第一批试点城市。本文基于A市2009—2021年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及财政补贴数据,使用精算模拟分析的方法,以参保者养老金终身净转入额为衡量标准探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对提升其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财政补贴额度、居民缴费档次、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养老金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等因素都影响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对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提升作用。“多缴多得”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高缴费人群产生的激励和养老金待遇提升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目前我国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为139。通过推导出的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的计算公式测算,发现目前的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过小,个人账户在未来会存在收不抵支的风险。新农保个人账户实行的是完全积累制,一开始就是实账,在收不抵支时,应主要从制度设计和运行上找原因,而不是让国家财政来承担兜底责任。因此,建议适时调整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同时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应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以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  相似文献   

6.
新农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保障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基于城市化和老龄化的背景,运用PADIS-INT软件对2015-2085年间的城乡人口进行了预测,利用ELES模型和趋势外推等方法估算出了各年的乡村老人基本生活支出,并构建了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新农保收支精算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当前状况下新农保的运行情况和趋势。研究发现,新农保基金应会在2051年耗尽,2085年新农保累计基金缺口达到578 55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4.9%,而直到2055年,新农保提供的保险金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需求。运用政策仿真的方法,探索了各参数对新农保基金稳定性和保障水平的影响,发现只有同时提高养老金计发系数、个人账户计息率、基础养老金和投资收益率,才能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实现70年平衡。  相似文献   

7.
个人账户本身的制度缺陷的危害,远远大于个人账户没有做实的危害.个人账户制度的主要缺陷:一是缴费年限过低;二是个人账户基金支付期限过短,明显低于退休年龄人口的预期寿命,个人账户基金支付期限过短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三是目前的养老金调整方式阻碍了个人账户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主要对策:缴费年龄提高到20年;个人账户基金支付期限应当与退休者在退休时的预期寿命相等;养老金调整所需资金应当由财政直接支付.  相似文献   

8.
在对新农保试点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新农保试点中的农民参保选择和政府行为的关系。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反映政府行为中制度设计层面的制度满意度与养老金水平、反映财政支持情况的各级政府补贴和反映政策执行情况的政策了解度等变量,对参保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关系,个体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于参保缴费选择也具有显著性影响。此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需要进一步完善筹资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工作和提升农民的参保意识,以推进新农保试点顺利扩面。  相似文献   

9.
政府财政补贴是新农保试点模式最为突出的特征,但目前试点县市却普遍出现了老年农民投保积极,年轻农民不愿参保的保险逆向选择问题,对新农保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对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现行新农保试点模式具有对老年农民和高档次缴费人员更为有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引致新农保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设计原因。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农民个人缴费年增长率、增加对农民个人缴费补贴均能有效提高年轻一代参保农民的相对纯受益水平。但是,新农保制度设计本身已经对高标准缴费农民更为有利,部分试点地区推行多缴多补政策并不适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广东7县市728户农村居民的入户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主动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和对养老金领取服务的满意度与农村居民主动参保意愿正相关,且女性较男性具有更高的主动参保意愿;受教育年限、农村家庭人口数和家庭收入水平均与农民主动参保意愿反向相关;乡村集体补贴未达到激励农村居民主动参保的预期目的.所得结论有效解释了新农保试点地区普遍出现的参保率高,但缴费标准低且缴费不连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基数比较大且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经营净收入存在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但增长不稳定,转移净收入占比同样较高但增长空间有限。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要建立惠及低收入人口的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就业帮扶和人力资本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资产的资本化运作,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兜底保障水平,改善欠发达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增收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农村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着诸如基础养老金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中央财政负担水平不适度等问题,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CPI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假设条件,构建农村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得到了动态调整后的农村基础养老金规模,并测算了中央财政的实际负担水平。通过设计农村中央财政适度负担水平模型,测算出中央财政理论适度负担水平,将其与实际负担水平进行比较,得出中央财政完全能够承担调整后基础养老金支付责任。  相似文献   

13.
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以制度需求方——农民的消费决策行为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人均可储蓄收入是农民参保决策的经济基础,但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在农民参保决策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捆绑等,它们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对新农保的了解和满意度等,它们通过影响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和预期,从而影响农民最终的参保决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角度提出完善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 2010—2019年全国 148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这一外生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也具有显著的收敛作用;在考虑模型适用性、遗漏变量、样本自选择等问题后,基于 PSM-DID模型等多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上述结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在东部、融资环境较好以及财力水平较高的县域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渠道。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以18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残差虚拟似然法(RSPL)来分析农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个体健康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不同县的农村居民个体健康的异质性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年龄对其健康的效应的异质性。(2)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减弱收入对其健康的正效应;对于中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加剧年龄对其健康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后,杭州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消费行为差异依然明显。杭州市城乡居民消费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在食品、居住、衣着、服务性消费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较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消费水平,尤其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动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8年以来北京市城乡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均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逐年增长走势,但同期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却呈不断扩大的走势。在按收入水平进行五等分组的同一收入阶层中,北京市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人均年收入水平之绝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并且收入阶层越高,两者之间的人均年收入之绝对差距扩大得越大;同时北京市城乡居民之间收入越低的,其人均年收入的相对差距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努力与机会不均等视角切入,识别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决定因素。结果显示:总体上,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主要源自努力不均等,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超过70%,而机会不均等的贡献率仅为26%左右。但与努力不均等相较,机会不均等程度及其对收入差距贡献率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收入获取过程中农村居民间机会不均程度在加深。此外,众多收入差距决定因素中,受教育程度、迁移、职业等因素是农村居民努力不均等的重要来源,年龄、性别、所在地等环境因素是农村居民机会不均等的重要来源。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优化,不仅需提高努力回报来强化努力因素对收入的影响,还应重视弱化环境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并致力于将补偿环境差异作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本文选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生活用电量差距与反映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四个变量,基于我国1986—2011年的数据和VAR模型,揭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生活用电量差距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收入差距与生活用电量差距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生活用电量差距的缩小可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滞后性。最后提出我国在制定电力普遍服务政策的目标与实施标准时,应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社会目标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20.
基于VAR模型、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利用湖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三个指标,对湖南省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湖南农村金融结构和效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负向作用关系,而湖南农村金融规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正向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