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10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61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01.
顾浩<盛世风情>词集,有加大思想内涵和文学内涵的诸多方面展示新貌新人,体现新思想、新政策的光辉,营造诗味,开发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2.
五四新文学运动,接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之一,即结束了印象或感悟式的批评方法,而以西方关于思潮和流派的眼光,观察与透视古典与现代诗歌发展现象.思潮流派的分析性思维,进入诗歌和整个文学研究界域,结果是:新诗纷繁复杂的现象,得以梳理廓清.人们的接受视野,开辟出新的天地.作为对象的诗人群体和脉系里,一些艺术因素被突现的同时,另外一些艺术因素被淡漠或隐蔽了.不同民族差异很大的诗歌现象,在相似与对应的呼唤中,传达方法与思维运行的深层联系的寻找,使得这种理论借鉴和"移植",显示出现代性的品格与新鲜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3.
晓音 《南方论刊》2001,(6):34-35
在鲁迅先生留下的大量著作中,很少有人提到他的诗歌。尤其是他写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几首白话诗。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科书中,在现代文学史上所列出的诗歌先躯者的名单中也未提及鲁迅。  相似文献   
104.
105.
夏俊华 《社科纵横》2013,(10):92-95
新诗诞生近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诸多令人困惑的诗学难题。进入新世纪以后,自由与格律、传统与现代、当代性与网络写作更是新诗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一些时隐时现的诗学现象,如哲理、短诗及叙事更是诗人、诗论家们说长道短,莫衷一是的老大难问题。不管情况多么复杂纠结,我们新诗研究者都必须勇敢面对,笔者拟在本文对此展开再分析再探讨。  相似文献   
106.
新诗技艺之“技艺”一词在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之间、新诗和古典诗词之间使用的方式和所指的含义显然不同。诗人是从发生学角度使用技艺;诗歌评论家是从阐释学角度使用技艺——在一部已经完成的作品中,辨认、分析、归纳作品中体现的作者使用、组织材料的特殊方式的痕迹,那些有个人个性特征的巧妙方式,并对其作出阐释。古典诗词中的技艺是在公共规则之下的个人竞技发明,而新诗技艺是潜含在个人的诗歌美学与观念之中。新诗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一套明确的形式规则,因此也就没有这规则之下才能形成的一套明确的技艺。诗歌技艺是一个中性的技术性范畴,是客观的工具,不涉及价值判断,不同的人可以使用同样的诗歌技艺为自己的诗歌意识形态服务。诗艺就像武器装备一样,是工具。但如果更深一步地分析,会发现技艺的公共属性和技艺的独立属性并非这么绝对,并非没有其限度。新诗技艺重在结构与形式的发明与想象,对内容的审查;诗艺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同时是个性与风格的体现。技艺并非脱离内容,而是在表达内容的压力之下的发现或发明,技艺也是来自于对生活与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7.
在丁芒的诗思意识里,他所秉持的诗人个性情感必须与人民的利益、情感相一致的观念明显带有"群我"的、集体的、民族性的和阶级性的特征。在新诗体型的认识上,他主张新旧体诗的互相融合,创制出"短小、集中、格律化"的新诗体式,藉此表现"人"的生命体验、时代风云与民族心声。丁芒从20世纪40年代初——90年代末的新诗创作历程,诗思路径呈现出这样的流变过程:个我人生——社会人生——群体人生——个我人生。其诗境的创造主要表现三大类:抒写个我生命体验;反映现实苦难;讴歌战斗豪情与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8.
中国新诗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命运之曲折坎坷在所有新文学样式中大概可算最为突出.她从开始时的态度最决绝、变化最彻底但成绩并不理想的初期阶段,发展到后来,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汇集和重演了西方诗歌几百年的演变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至90年代,诗歌似乎又失去了曾有的辉煌和风采,成为了"在文学的诸样式中",环境"最为困难"的一个,"诗的地位日见窄狭和窘迫"[11].  相似文献   
109.
胡风不仅是七月诗派的组织者与倡导者,更是现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缪斯巨子。他那充满主观战斗精神和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已成为20世纪中国诗坛上一道壮丽的人文景观。胡风的诗歌精神实质上是社会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完美统一,是爱国主义意蕴与直抒的艺术方式的完美结合。重视诗人情思世界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标示出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思走向。对于找回诗人在诗坛上的位置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回眸近百年来的新诗,如果让我以十分计的话,大概可以以"六分成就,四分遗憾"回答.自然,不同的评判者,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着眼点,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完全求同,实无可能,也无必要.还应看到,在新世纪之初考察刚刚过去的上一世纪的事,准确性往往因时间距离太近而受影响.莎士比亚、杜甫都是在他们逝世多年后才获得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