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10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61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天人合一”意境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诗歌境界,它是长期农耕文明熏陶出的品质,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哲学基础。近代以来,随着国家存亡危机的逼迫、农业生产遭受极大破坏的影响及西方异质文明的压迫.这种“天人合一”的伟大传统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纵观近百年来的中国新诗演进。走的是对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的背离之路。这种背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然而不符合学人对中国新诗的期待,亦无助于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今天,有必要适当恢复中国“天人合一”的意境传统。  相似文献   
72.
早期新诗因诗人的古典诗歌修养,吸取新歌曲的音乐文学营养等原因,创造出包括词调类,歌诗类与仿歌类数种可唱性体式类型,并以歌诗类为代表。30年代前后新诗的可唱性体式与纯诗体式的分流是理论的界说,二者的合流是新诗面向大众的路向。  相似文献   
73.
千年书简     
哦哦,河汉光明星海灿烂,在亿万生灵的翘盼中迎来了千年哦哦,小小地球村每一个街衢、每一条溪流都闪射生动的光泽我似乎看到新生千年像一只蚕蛹,蠕动着咬破洁白的茧壳我似乎听到新生千年像一只蜜蜂,嘤嘤嗡嗡地柔飞在盛开的花朵新的千年哟,就这样像一个俊美的男子手棒五彩石,踩着天火而来新的千年哟,就这样像一座美丽的少女头簪着荷花,掀开了盖头有幸走近千年,我荷着远古的月亮,我心灵蛰卧着一百个、一万个日轮有幸走近千年,我的爱是一方草地青葱蓬勃,我的笔啁啁鸣转着青鸟飞天我以现实的名义给新的千年发来请柬,现实便是我起飞…  相似文献   
74.
汶川5·12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于第一时间亲临第一线领导和指挥抗震救灾。他于百忙之中亲临北川中学师生安置点,在高三(1)班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四个秀丽俊俏的大字:“多难兴邦”。“多难兴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一个科学总结,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多难兴邦”符合辩证法。“多难”本是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向其对立面转化。“多难”激发了广大群众奋发图强的斗志,成了号召人民的“集结号”。全国人民的无私忘我的抗震救灾事迹惊天地,泣鬼神,共同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相似文献   
75.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0,(5):96-102
现代主义作为中国新诗的一种艺术方式 ,由于文学对于社会使命的过多承载 ,一直处于边缘和支流的地位。但艺术发展的审美要求 ,又使具有独特审美方式的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它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因素 ,渗透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之中 ;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历史进程的某些“间隙” ,形成三次跳跃性的发展。第一次从二十年代李金发肇始 ,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戴望舒、西南联大校园诗群到“九叶派” ,为现代诗走向成熟塑形 ;第二次是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诗 ,这是一次由诗和美术发端而广及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完整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由朦胧诗发难而呈现出多样形态艺术发展 ,在进入后现代中与台湾、香港、澳门年青一代诗人汇合。曲折的发展呈现出现代诗在中国的特殊运动形态 ,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化改造。  相似文献   
76.
互联网语境中的新世纪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新诗而言,新世纪诗歌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它已处于互联网的语境之中.互联网语境中的新世纪诗歌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极为显在的变易,表现出一些新的诗学特征.文章从创作情态、阅读方式和诗学意义等几个层面阐述了这些变化,并指出建构网络诗学将是新世纪诗歌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77.
对李霁野的诗歌创作,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而论。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和话语方式上,在不同的时候,他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从两条线索(新诗和旧体诗)、两大板块(解放前的和解放后的)出发,平行而交错地论述李霁野诗歌创作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78.
重新审视新诗的精神遗产是诗歌研究界不可回避的问题,肖学周新著《为新诗赋形》直面新诗语言问题,以闻一多为个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多方面的特征,厘定闻一多新诗创作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对新诗赋形的理论赋形,即双重赋形,这一新诗阐释学实践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9.
"新诗的进步"是朱自清诗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借助于"新诗的进步"说,朱氏最终突破了胡适现代新诗本体话语的束缚,把现代新诗的合法性建立在了新诗自身的历史存在之上,宣告了"新诗史"的诞生。这个进步的新诗史观和叙述框架,至今仍然支配着我们对中国现代新诗的思考和叙述。朱自清以"新语言"和"新世界"两大标准为尺度,对中国现代新诗史的具体论述和分析,也因此成为了新诗史的经典结论。  相似文献   
80.
陈爱中 《北方论丛》2006,3(2):41-44
现代时间及其所引致的现代价值观念的融入是新诗现代性认识的重要纬度,它是新诗从思潮到语言表述发展演变的内在根本动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诗在面对域外诗歌和传统汉语诗歌的厚重传统压力下获得自我认知的重要尺度。但同时,以“新”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观念也给新诗带来了空前的窘境,限制了新诗从审美规范到语言表达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