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68篇
  免费   730篇
  国内免费   145篇
管理学   4318篇
劳动科学   395篇
民族学   358篇
人才学   715篇
人口学   365篇
丛书文集   5813篇
理论方法论   1618篇
综合类   11423篇
社会学   2180篇
统计学   1058篇
  2024年   230篇
  2023年   871篇
  2022年   548篇
  2021年   923篇
  2020年   836篇
  2019年   607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490篇
  2016年   769篇
  2015年   1020篇
  2014年   1767篇
  2013年   1564篇
  2012年   1863篇
  2011年   1934篇
  2010年   1789篇
  2009年   1950篇
  2008年   2186篇
  2007年   1480篇
  2006年   1231篇
  2005年   1230篇
  2004年   974篇
  2003年   868篇
  2002年   772篇
  2001年   740篇
  2000年   574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园区的发展可能就是形态更加高级,内部分工可能更加复杂,整个结构可能更加趋向合理和科学的发展方式。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发展会出现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第一,从量的快速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第二,土地资源驱动园区发展模式的转换;第三,园区的产业链式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第四,产业园区要素与城区功能结合整合的趋势;第五,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建设和发展趋势;第六,生态化园区进一步发展趋势;第七,多样化园区融资体系探索和创新模式;第八,自由贸易园区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32.
33.
冯梦龙在《新列国志》的创制过程中,发挥《左传》“借言作断”之法:一方面,将春秋义理融入人物话语,明白显豁地反映历史真相,寄寓是非论断;一方面,借鉴《左传》中“君子曰”的模式,以髯翁、髯仙、史官、史臣等身份进行讽咏,或出以己意,或引经据典,以有诗或无诗的评论,增加内涵与意趣。他力图经史融合,藉由小说实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大众教化,提升了列国小说的品格,确立了《新列国志》在列国小说演进过程中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34.
我国有许多座博物馆,每座博物馆都收藏了许多文物,博物馆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许多人在假期会到博物馆进行参观,通过了解每一件文物的历史来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用到了数字化技术,将各种文物的信息展示出来,结合一些视频声音的效果,带领人们更深入地走近文物,也推动了博物馆向新形势的转变。本文基于数字化博物馆展览设计新构想来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5.
36.
解读2018年新《刑事诉讼法》中认罪认罚从宽的制度设计,可以发现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证明上可能存在证明对象难以明确、证明标准难以厘清以及证明方法难以把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传统"绝对真实"的证据真实观话语、司法者繁简难分的裁判认知习惯以及高度抽象的证明标准规范有重大关联。因此,需要在对新《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和适用过程中针对认罪认罚从宽重构一种适中化、具体化的刑事证明方式并建立以程序和证明方法为主导的证明实现机制,同时还需要完善保障机制,以防范该证明体系带来的错误定罪副作用。  相似文献   
37.
38.
早年渴望进入北大深造 ,笃信佛学的青年——梁漱溟 ,以一篇哲学论文《究元决疑论》为媒 ,被破格聘为北大教授 ;初看破红尘几欲避入空门 ,然登上讲坛后却离佛归儒 ,经世务实 ;却又跳出儒家藩篱 ,汲取近代物质文明终成新儒学开山之祖。他一生思想历程极富多变传奇性色彩。他留下的学术成果至今值得后人参考。  相似文献   
39.
现代新儒家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为接续儒家学说道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而产生的东方文化意识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科学与民主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浪潮下,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做出了独特而又深邃的诠释,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体用观”。这种“体用观”因其明显失衡而多遭非难,但亦因其丰富而瑰丽的人文思致而倍受学界瞩目。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