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明末清初词人词论与创作的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斌 《江淮论坛》2006,(4):175-178
词的尊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始于明末清初,并在清代得到极大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词一直被视为“析酲解愠”、“聊佐清欢”的娱乐工具,所以,明末清初词人在词的尊体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的心态。这一心态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些词人的词作往往与其词论出现明显的背离。  相似文献   
102.
艾儒略是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他用中文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天主教的教义、礼仪,其中《圣梦歌》是和张赓合作完成的,张赓还为艾儒略的《口铎日抄》做序,为《五十余言》做题。本文拟通过两人的交往来探索明末清初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教策略,以及当时中国天主教徒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3.
姚国文 《徽州社会科学》2008,(8):32-32,33-34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仅在安徽画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安画派”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它蜚声画坛以来,有关评论研究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许多画家开始重视它,研究“新安画派”的人是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笔者多次看过有关陈述“新安画派”的文章及专著,仍觉意犹未尽。现仅就“新安画派”名称由来、涵义及绘画的主要特征,说说自己的肤浅之见。以求正方家。  相似文献   
104.
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戴本孝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按其绘画风格,似应列入新安画派(后世所称之黄山画派)的行列。戴本孝,字务旃,名殷礼,戴重之长子,生于坍天启元年(1621)七月初九日,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七月初一日。他的字号很多,而最为人熟知的,是以他在和州一山谷中结庵的山名所取的鹰阿山(当地称老鹰窝)樵,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在近十多二十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出现大面积的丰收,有原创性的著作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陆续涌现,表明中文学术界关于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的整体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中余三乐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一书所叙述的北京教堂见证的近2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就是标志新进展的一项成果.  相似文献   
106.
徐增是明末清初颇有影响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编选家、批评家。他一生经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顺治、康熙六朝,与当时文人交游非常广泛。徐增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年不得而知。经考证,他一生经历了早慧的青少年时代、多病坎凛的壮年、漂泊凄清的中年和著述向佛的晚年。对徐增生平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徐增其人,进而能够深入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107.
明末清初的传奇中,对以前同题材杂剧和小说作品的改编、重构,都存在一个不易觉察而又耐人寻味的"洁化"现象.究其原因,缘于剧作家"思借戏场维节义"的自我努力,还缘于顺治到康熙清代文化政策调整的影响."维节义"中重表贞而轻表忠,在于清初士人不满于满族统治,故难述"忠"愿,因此选择表"贞"来扭转世风,救济世道.  相似文献   
108.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影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它是北宋影戏的余脉,明末清初便已流行于湖南.新时期以来,湖南新型影戏引领了我国影戏艺术的变革.目前,乡村影戏主要依托民间信仰而生存,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9.
一、关于当前“李渔热”的基本情况 李渔(公元1611~1680年),是明末清初重要文人,祖籍浙江兰溪,出生并成长于如皋,成年以后迁移各地,主要生活在江苏浙江地区。李渔在文化方面有很多成就,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把李渔看作一个文学家,重视他在小说戏曲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李渔在指导戏曲演出实践、建立戏班培养演员、外出旅游、休闲养生、营建园林、养植花卉、布置居室、美食烹饪诸多方面的成就受到全面重视,他已经被看做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文化人。  相似文献   
110.
程艳 《山西老年》2010,(10):54-54
淡味,中医称其为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古往今来对于淡味有益养生的观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杂陈。"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对饮食也颇有研究,他也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