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81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562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9 毫秒
41.
许芳  曾勇 《百姓生活》2010,(5):29-30
“我了解她,如果是我出事了,她做得会比我好。”丈夫宋增全平缓而自然地说出这句话时,妻子白玉兰眼圈倏地红了,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  相似文献   
42.
林石,北宋熙宁、元丰时以明经笃行著称,长期以《春秋》教授乡里。元丰时与赵抃游,名动京师。又尝与管师常、龚原论学,为学不辞新旧,经术事功兼重。温州太学九先生得益于他的培养。太学九先生的学术思想,实肇基《春秋》学,详考其政治思想和仕绩,都带有经世致用的色彩。至于温州太学九先生一致倾向于程氏学,这主要是在为己之学这一点上,温州的乡先生们、太学九先生们和程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3.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也是通经致用的儒学。经学对汉代的政治影响是巨大的,每一种学术思想的发展都会受到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的制约,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儒学发展到了汉代演变成经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学术发展的内纯致治法则解释这一演变过程。学术内纯化的力量,是儒学对自身元概念的探索从未停顿;学术致治的方向,使儒学更能与现实结合,并成为显学。  相似文献   
44.
<春秋>经、传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其对后世经学、文学、哲学、史学等所产生的影响无与伦比.<文心雕龙>将经传视为"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依据和"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并从文学角度深刻论述了其意义和价值:经"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传乃"记籍之冠冕",二者共同树立起了文章立论之规范;经传俱隐义藏用,于文为约,吐纳自深,是后世箴、颂、议对、史传等诸体文学创作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45.
通过回溯《公羊传》里“三世异辞”的脉络,经由汉代董仲舒与何休等人的疏解,明确三世的要旨,从时间与义理两个层面重新把三世放回三统之中,以恢复三世说的本来面目。这一“恢复”有两重意义:一是澄清三世的含义,明了世与统的关联,拒绝以三世来独立描述《春秋》的历史时间;二是将三世重新放回三统之中,进化含义相应减轻,而三统中的承续意义便凸显。以三统观三世,旨在技术时代重新理解奉天法古之意,这对于重今天之“进步”而轻古今“承续”的现代思维有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46.
文章从修辞学角度对“春秋书法”进行解码,认为“春秋书法”是对上古社会政治伦理规范的一种修辞学阐释,体现了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丰富高超的修辞技巧:注重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注重句子的调整,如移位、分合、省略;注重辞格的运用,如避讳、比喻、反语、借代、统称、增字、转类等.不仅具有表达准确、生动形象的一般修辞功能,更具有寄寓微旨、惩恶劝善的特殊修辞功能,体现了审美价值与社会功利价值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7.
八十抒怀     
刘兴汉 《老友》2012,(12):20
  相似文献   
48.
“不学诗 ,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经》实用价值的概括 ,也是对春秋时期四百年赋诗言志的总结。《诗经》在春秋外交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诗言志能够有效地参与、推动外交活动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以《诗经》为外交语言充分表现个人乃至国家的文化修养 ,并且可以含蓄地展示国家的实力 ,包括国内君臣、君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 ,赋诗言志不仅属于那个时代 ,而且在整个文化史上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50.
从《诗经》看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诚信”道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4,20(3):115-117
<诗经>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五伦"关系的失序、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的背信弃义等方面.同时,<诗经>还揭露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某些原因,对于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