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基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四类平行结构的译文处理,分析了政治文本翻译中显化的具体内容和实质,逻辑显化在形式上的体现,以及显化和文体的关联性.指出政治文本翻译的主要标准是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行文特点,体现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显化现象是否和翻译方向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出不仅要从语言和文本等宏观层面分析显化现象,同时也应该从句子层面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翻译共性之一的"显化",基于黄立波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相结合的方法论,以自建的中文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数据为基础,探究连接成分在非本族语译者和本族语译者中文小说的英译显化情况并进行对比;依据胡显耀对显化的归类和概念分析方法,试图讨论显化差异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语际显化的动因不仅来自两种不同语言系统内强制性因素,而且也与其译者的母语因素、社会因素等非强制性因素息息相关;语内显化多体现为"源语渗透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人多地少,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有限。因此,征收土地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土地利益的社会再调整再分配,故备受社会关注。而我国原有征地制度难以充分保障和显化农民利益,已很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征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征地制度改革,早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曾提出"改革征收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  相似文献   
14.
语词显化是针对汉语中一些概括性极高的精练的表达而采取的符合英文行文规范的显化策略,也是职业译员汉英翻译时常常出现的翻译策略。研究大学本科学生汉英翻译的显化策略,有助于从大学本科学生的视角丰富"显化假说"理论的文献;从教学层面上而言,提高语词显化策略的使用频度和完善显化策略的使用技巧,有助于培养大学本科学生培养汉英翻译的显化意识,提高其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者对显化现象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法律文本汉英翻译中常用的显化处理方法有连接词显化、动词名词化、修饰显化、语序调整、古语显化等。对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法律文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老残游记》中的人称代词、名词与动词的回指对比,分析出英语和汉语的回指特色:汉语的零回指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英语则倾向于代词回指;汉语多重复,而英语则多省略与替代。针对这种差异,在英汉翻译中,译者需要平衡显化与隐化手法的使用,从而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视角,分析了显化和隐化的语义本质,并从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维度予以区分。此外,文章还通过对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译语料的考察,探讨了显化和隐化在上述三个维度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比较《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的显化现象,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显化手段的重要性。译本中显化现象的运用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及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译者为了成功交际,必须采取显化才能将原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及原语作者除了明示信息之外的隐含之意以更明确的方式表述出来,让译语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9.
显化,作为翻译共性之一,是指:译者对于原文进行解译的过程可能导致译语文本比原语文本冗长,这一冗长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外显程度造成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人称代词手段在构句层面依赖程度不同,这一现象具体到人称代词主语在翻译转换中的表现,则是人称代词主语显化或隐化现象。借助PACCEL-W语料库分析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显化这一现象的认识,可以指导教师对翻译实践的把握及翻译教材的编写,同时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  相似文献   
20.
《楚辞》之美在于重旨、复意之隐美以及独拔、卓绝之秀美的和谐统一。杨宪益与戴乃迭、孙大雨、许渊冲、卓振英的《楚辞》英译本在展示原文的隐秀天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体现了“中和之美”的翻译观。译者们在深刻理解原文哲理情思以及深远意境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模糊化翻译和显化翻译再现隐美与秀美,其目的是在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使《楚辞》以一种更加便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的方式存在于异域文化语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