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张福海 《北方论丛》2012,(2):134-137
海德格尔所说的原诗是对世界生成的源初统一性和发生之命运性、诗性的命名。在他那里,世界的本源性发生是一种诗性的生成,而此种诗性的生成就是原诗的发生。海德格尔的"原诗"思想深化着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诗性生成的认识。他对文学五要素作出了与传统诗学迥然相异的本源性阐释。他的原诗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也要看到海德格尔原诗学思想的局限性,那就是道性有余,技性不足。  相似文献   
62.
63.
论美的本源     
从美的汉语本源以及关于它的历史本体分析角度看,美的本源就是汉语中的"明",存在哲学讲的"澄明"也庶几近之,它是事物以透明的审美图式把自身表象、显现为自身。与知识论之光下的理性澄明方式不同,后者在显现理性主体之时遮蔽了万物固有的存在方式;它也不是伦理主体在道德直觉照耀下的显现,后者在发明意志之时却扭曲了感性的生命之躯。美的显现是世界本身的澄明,是万物在自然天光中的显现,是存在者在光天化日之下来到这个世界中。  相似文献   
64.
现代美学从知识论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阐释框架,美学已不能够再走传统的从个别到一般的道路,那么美学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本文认为:可以尝试走本源与个别相互阐发的道路,而本源是"能动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使美学的视野从相同转向了相通,而韦伯的理想类型则使美学找到了一条可以深入开掘具体思维的路径.以此,可以逐渐建立起一个必要的方法论体系,从而对美学所面对的种种美学问题予以理想地解决.  相似文献   
65.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美学以一套“准现象学方法”给予了前康德美学中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巨大颠覆。然而从根本上看,康德又只是属于传统的,康德美学只具有“半现象学”性质,康德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与胡塞尔现象学相比是极不彻底的。以现象学为视角,本文批判地指出: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判断之中介性的确认,表明他并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始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暴露出的二元论哲学的内在矛盾,又表明他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主客不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66.
慧能顿教禅法的行持条件是:师者是直探本源的大善知识,行者是当下契入的上根利器,如此师资道合,又须行者终身奉持、假以种种历练,方可彻见真如自性,涅槃妙心即此默付密传.后世禅宗世俗化、生活化的倾向既是对六祖教法的一个极大的误解,也丧失了禅的修证实质和解脱意趣.  相似文献   
67.
本文认为滇字出自越语,即越人之"祠"的本义;滇国诞生之时,汉人尚未进入,汉人到来之后,才以当地越语译为汉字记录下来;滇因国而得名,滇国傍池而建,故先有滇国,后有滇池.  相似文献   
68.
王磊 《现代交际》2014,(7):76-76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真理,显示了历史的特点,显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声乐表演者的价值在于可以揭示音乐艺术的价值,其不是一个空架子,是因为我们获得大地赐予的灵感。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本源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作品《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的本源体现了真理,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与生命的感悟。把握声乐表演的本真,将其追溯到艺术作品的本源,才能更好地演绎艺术作品,揭示艺术作品的本质源头。  相似文献   
69.
清代蒙古族画家布颜图深受汉族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强调本源意识与审美感应理论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这一美学理念在当前后现代艺术创作语境中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0.
解决传统儒学与现代自由之间的冲突是"打通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所在,而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需要儒家从学理上回应现代自由问题,也即建构一种儒家的自由理论。"自由儒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提出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得益于黄玉顺先生"生活儒学"的启发。"生活儒学"提出了"生活即是自由"的命题,并且展开为生活的本源结构——"在生活并且去生活":"在生活"意味着生活(存在)给出主体,此即本源自由(自由的本源);"去生活"意味着主体改变生活,此即主体自由(形上自由、形下自由)。这对儒家自由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自由儒学"作为在此启示下的一种理论尝试,就是以当下生活为自由之渊源(本源自由),重建儒家的形上自由(良知自由)和形下自由(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