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81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萧红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在她短暂的9年文学生涯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享誉中外的传世之作。《呼兰河传》既是她临终前的辞世大作,又是关于萧红其人其作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作。鲁迅、茅盾等老一辈伟大革命文学家对萧红及其创作曾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评论界对她的批评和某些指谪。因此,如何评价《呼兰河传》的成败得失一度成为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其影响波及远不止于作品价值本身,而且还广泛涉及到对于女作家本人及其创作道路的整体把握和客观评论。本文认为:文学的视野本质上是关于“人本体”的一种文化选择和审美追求,但这仅仅是一种文学精神,绝不是规范文学时态样式的刻板或模具。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全在于对人及其命运的真情关注并多姿多彩地表现“人”,即表现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人性”的人类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既相适应又不适应,既相互包涵认同,又相互排斥对抗的矛盾统一的客观规定性运动过程。即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生活命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应当承认,作品确乎于“平庸”中暴露了那一时代的社会虚伪与世态沉沦,刻画出血泪模糊的人间悲剧和宗法神态世相。  相似文献   
62.
别尔嘉耶夫的整个哲学是建立在对客体化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客体化是主体的异化,是对人的堕落与奴役.客体化的最终克服就在于对客体化终结的理解,末世论的核心就在于将客体化理论为堕落,把终结理解为对客体化的彻底克服.在此,别尔嘉耶夫对传统基督教的末世论主题进行了独到的阐发,他认为以往基督教对末世论的理解具有复仇的因素,是客体化的理解,而本真的基督教应是另一种启示,是神人的启示,是革命-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63.
要真正把握什么是儿童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儿童,是儿童哲学的理论探索面临之第一问题。这就必须重新思考儿童与哲学之关系,对究竟是“儿童”的哲学还是“哲学”的儿童进行反思,也即是对李普曼和马修斯的儿童哲学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对“玩”与儿童生活本真目的之关系的探析,确立以“玩”这一蕴含儿童本质需求的形态为中心,考察儿童哲学在哲学-教育学进路得以建立的可能性。进而就“玩”之内在逻辑与儿童的自我实现的深层关系,确证儿童哲学得以展开的可能性,即儿童与“玩”的紧密关系,从而实现对流行的儿童哲学形态,以及传统的儿童教育理念的全面反思。  相似文献   
64.
65.
中国当代实验探索小说横移西方文化,由于脱离本土文化根基而造成文化错位,发生痉挛反应,最终付出远离生存本真的惨重代价。实验探索小说忽略了接受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和文学交流的过程,并不是对接受对象的单向模拟,探索小说没有保持以我为主的“拿来主义”是导致他们最终陷入精神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66.
王自立 《老友》2009,(7):1-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饱经世事沧桑的苏轼,用心写下的让古今传诵的名句。人的一辈子不知要遇到多少情感波澜,有悲有喜,大概也正是在这悲喜之中,人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本真。  相似文献   
67.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突然悄悄解构,池莉跃然而出,成为写平民生活的一个先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池莉作品的反映现实,揭示人性及其创作风格来看出池莉并非现代社会人们所谈的简单意义的"媚俗"。  相似文献   
68.
正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爱情里的王子和公主,有人宠着、照顾着、呵护着。被爱,被暖暖地爱着,是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最本真的渴望。可是,不知有多少人懂得,在爱情的两端,一端是索取,一端是付出。只有索取与付出两厢平衡,爱情才能滋长。  相似文献   
69.
李秀华 《船山学刊》2009,(4):125-128
庄子其人历来被视为逍遥游世的典范,其学也以崇尚虚无来概括,而其关怀人生的一面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庄子达现任性的背后深藏着对人世的深深哀怨。这种哀怨源自他深厚的宇宙意识。在所谓天地精神的观照下,庄子哀怨于人生卑微,哀怨于时命难违,哀怨于人性的蜕变。此种哀情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范畴,而化为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永世情怀,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7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这一命题是青年马克思对"社会"的应然性存在即"本真社会"的完整表达.在这里,"社会"内在地蕴含着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实现了三者的相互贯通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真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本真社会"内蕴的深层含义;人的趋"社会性"是"本真社会"的人学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