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263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36篇
人才学   46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509篇
理论方法论   188篇
综合类   2443篇
社会学   168篇
统计学   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413篇
  2007年   316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1.
文章第一次全面介绍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哈拉普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观,通过他对艺术与生产方式、艺术与阶级、大众媒介与审美趣味等问题的分析,可以对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2.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包含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内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强调社会主义的效率问题,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追求社会主义的公平问题.没有效率的社会主义公平只能是平均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没有公平的社会主义效率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有这两方面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需要社会政策的构建和维护.全面辩证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诚信的多维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探究诚信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考察中外传统诚信观,确认诚信是一种以诚实守信为根本要求的伦理观念,是一种“德”“得”相通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制度规范,具有普适性、二重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4.
2005年10月10-11日,海峡两岸大学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与会专家从何谓大学、何谓教育等角度出发,热烈探讨了中国近百年来一直作为“富国强兵”手段的大学教育,如何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恢复其精神本质。来自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8所大学的14位专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以“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下的大学文化”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75.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全部国家政权,外延不仅包括国家事务,而且涉及社会生活,本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无论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涵、外延还是本质来看,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质都是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从历史观的角度论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进行比较研究可见,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同发展生产力直接联系起来,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的独创性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7.
教科书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间的对话活动。教科书审美对话以编写者与不同主体的对话为起始点,以师生与教科书文本的对话为核心,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中多维推进,最终走向个体心灵的自我反思性对话。在教科书审美对话展开过程中,教科书文本的审美意蕴被发现、拓展与丰富;师生在对话中生成与升华美感,走向审美的自由境界;蕴含在教科书审美价值生成中的多重价值随之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78.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人需要吃、喝、住、穿作为历史的根基确立起来。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人虽然也要满足自然的需要,却是在肉体和精神对立的基础上来看待人自身的自然。马克思颠覆了这种二元对立,强调人的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自然。在此基础上,他否定了从同一性原则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而是从精神和肉体的冲突与和解中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基于这一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概念,即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冲突与和解的历史观念。当他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历史时,历史就不能被理解为异化和异化扬弃的历史。对于马克思来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历史观不仅为我们理解文明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给我们思考当代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9.
文章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写作主体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去体验、感受生活,从中吸取新鲜的意味。要能“进”能“出”,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端正的指导思想.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要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沿着正确的思维轨迹行进。  相似文献   
80.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毛泽东要使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过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没有解决什么是共同富裕和如何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富裕,要避免少数人畜、多数人穷的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绝不是平均主义,从“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点。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