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97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宪政之"势"与"理"思想是梁漱溟从"势"与"理"的视角探索解决宪政问题而形成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势"与"理"思想是宪政之"势"与"理"思想的渊源。宪政之"势"是指国家与其组成分子基于特定原因而"相互要约"的情形与态势;宪政之"理"是指国家与其组成分子对"要约"形式与内容的"共同了解"并"信守奉行"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宪政之"势"与"理"的关系是:"势"与"理"统一、"势"成"理"、"理"成"势"。梁漱溟以"势"与"理"思想分析中国宪政,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宪政不能走西方之路,而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宪政之"势"与"理"思想对当今中国宪政发展、宪政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9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漱溟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他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从农业引发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但是,他失败了.由此留下的教训是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是保证农村改革成功的首要前提;一个先进的、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府是保证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改革者的大力推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农村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3.
合作化道路是梁漱溟在中国农业社会基础上所设想的多元现代化的必经途径,包括经济合作化、政治合作化、文化合作化等各个方面.他的合作化构思经历了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创新,以及最终本土化的理性演化历程.这是在以他的三期文化重现说为核心的本土文化复兴观的指导下完成的.他的合作化道路致力于全人类的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4.
在我国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人生情谊教育思想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梁先生相关著作的梳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人生情谊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注重对人的情感情操、伦理道德、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以达到受教育者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使其所学知识得到充分发挥,并具有高尚的人格."人生情谊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和向上教育.实施前者的主要方法是身心教育、寓教于乐、贴近情理、交友交流、潜移默化、避免赏罚;实施后者的主要途径是自觉的道德教育和向上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5.
李大钊、胡适、梁漱溟分别属于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保守的新儒家学者 ,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学思历程 ,以不同的方式关注并试图解决社会改造、文化重建等重大问题。由于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共识” ,且私交甚深 ,“五四”前后曾共同参加李超女士追悼大会 ,并共同列名“好政府主义”。本文以上述两次“合作”为切入点 ,分析考察了三人在妇女运动和社会改造问题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6.
杜亚泉和梁漱溟因在东西方文化争论中的观点相近而被划为一派。其实,二人在如何看待文化进程,以及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问题上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97.
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其早期文化观来看,梁漱溟根本不是反对西方文化,而是反对反东方文化;不是反对科学民主,而是始终肯定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代表农业宗法封建思想,而是认同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主义;他对东方文化的看法,与其说是文化保守主义,不如说是文化多元主义;梁漱溟的思想不是站在“过去”而“反现代化”,乃是站在“未来”来“修正”资本主义。他的早期文化观既有对文化问题的深刻观照,又是浸润千年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维持文化自信的一种安顿,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经验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98.
20世纪20、30年代,梁漱溟力图通过改造乡村来改变中国社会,文章结合梁漱溟的成长环境对其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基本精神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他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过程,在分析其乡村建设思想中,突出梁漱溟重视农村、重视农村教育以及文化的影响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给当今以启示。  相似文献   
99.
梁漱溟在思考中国政治建设问题时,反复提到"政治无办法"、"政治消极无力"、"缺乏政治"等。团体生活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国家政治建设水平,而中国由于缺乏团体生活、阶级对抗,国家无法对社会实现有效控制,这是中国政治建设的一大困境。继而,梁漱溟以新儒学的思考方式提出搞乡村组织建设,寻求解决方案。然而,梁氏观念里的团体生活与今天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别,在公共生活与政治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重新进行反思,进而对近代中国政治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可能的破解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0.
梁漱溟在肯定民主理念之普遍价值的同时,更为强调民主制度与中国特殊文化传统的适应性,对"中国式民主"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制度设计。在其乡村建设理论中,他继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提出"人治的多数政治",对西方代议制民主的两大基础"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和"法治原则"予以颠覆,凸显了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特质,表现出鲜明的协商民主的色彩。儒家思想与协商民主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能够成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积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