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74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家庭科技》2014,(11):35-35
补肾双米粥组方:何首乌20克,黄精20克,黑米20克,米仁50克,金钱橘1枚,枸杞子10克,藕粉少量,蜂蜜适量。制珐:先将何首乌、黄精加水煮后去渣,放入黑米、米仁,用文火煮成粥。再将金钱橘切成米粒大小,与枸杞子放入锅中,稍熬后加入藕粉、蜂蜜调匀即可。一日服完,连服二周。功效:补肾填精聪耳。适用于肾精不足之老年性耳呜耳聋。  相似文献   
72.
《诗·颂》内容触及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对后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与《风》、《雅》相比,有其独特价值。明乎此,对于全面认识《诗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3.
疑《鲁颂》《商颂》非《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颂》、《鲁颂》、《商颂》,并称《诗经》三《颂》。但是无论从鲁、宋的诸侯国地位与周王室天子之国的地位绝然不能等列的礼仪角度理论,还是从《鲁颂》、《商颂》之诗与《周颂》之诗章句构成体式?格不合的角度考察,《鲁颂》、《商颂》实非《颂》诗之属类。其所以入于《颂》,乃是由于孔子修订整理《诗经》时人为错编所致。  相似文献   
74.
《诗经》中的战争诗有三十篇左右,反映了周朝那个特殊时代的战争烽云。依据其内容,大约可分为颂美和怨刺两种基本类型。在篇数上,颂美诗比怨刺诗略多。两类诗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风貌。前者歌颂了国君、大臣在开国、平定内乱及抵御外辱方面所作的贡献;而后者则多是王朝走向衰弱,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的哀歌。  相似文献   
75.
本文在新的层面讨论阐述了柳永词在宋初文学精神的影响下 ,其“赋笔为词”远绍两汉义归雅颂的理性精神 ,并与由汉大赋蜕变而来的宋代文赋呈合流之势 ,从而揭示了柳永“赋笔为词”在词中“宋调”形成的过程中对后世开山意义之一端。  相似文献   
76.
论元代蒙古人摩诃葛剌神崇拜及其文学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诃葛剌是藏传佛教密宗护法神之一 ,是萨迦派顶礼膜拜的对象。元代蒙古统治集团笃信藏传佛教萨迦派 ,以该派高僧为“国师”、“帝师” ,摩诃葛剌便成为他们的保护神。有元一世、蒙古诸皇帝在全国各地 ,尤其是南宋故地多处修建的寺庙 ,雕塑、祀祷摩诃葛剌神。由于统治集团的极力推崇 ,摩诃葛剌神地位日盛 ,在民间也产生流传该神传说故事 ;元代萨迦派高僧搠思吉斡节儿用蒙文作《摩诃葛剌颂》 ,赞颂其威猛盛德。这些文学作品实为元代蒙古等各族人民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7.
美国巴洛克爱乐管弦乐团于1981年在旧金山成立,创建人为大提琴师、音乐教师及著名早期音乐先驱劳累特·哥德伯格(1932~2005),致力于以正宗乐器(很多乐器都有数百年历史)演奏巴洛克古典音乐。1990年,爱乐管弦乐团与马克·莫里斯舞蹈团开始合作并取得成功,包括普赛尔的巴洛克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维瓦尔第的《荣耀颂歌》、韩德尔的《快乐的人》、拉莫的芭蕾歌剧《普拉迪》等。爱乐合唱团成立于1995年,以巴洛克风格演唱,为管弦乐团提供声乐演唱,与管弦乐团合称巴洛克爱乐管弦乐合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晚清时期《人生颂》的威妥玛译本和董恂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跳脱传统的翻译批评,从重译现象出发,探索重译背后所反映出的清末文人译者在引入西方文化时,面对西方文化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冲突,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诗学系统的影响之下实现文化协商的方法。清末译者翻译外国诗歌时采用归化策略,沿用中国传统诗歌范式和元素,一方面说明他们希望通过输入西方文学向民众介绍西方先进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又固守中华传统文学,以本土文学范式与审美习惯为本,改写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79.
朱元璋对高启有征修<元史>、超迁官秩、赐金允归的殊恩.高启自征修<元史>至洪武五年都对朱氏抱有感激之情.其辞官的愿望虽贯穿金陵时期,但随着境遇的改变而强弱有别,直接原因则是洪武三年七月超擢户部侍郎所带来的危机感.辞官后的高启对朱氏心怀歉疚,故退而不隐,诗文颂圣.因此,高启对朱元璋及其明政权并非不合作的态度,"不合作"说属于学人的误读.  相似文献   
80.
《诗经》的《国风》中出现22篇战事诗,《雅》、《颂》中出现31篇战事诗,这些战事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前者主要表现为生命个体对于战争的感性体悟,呈现出悲剧性的审美特征。《国风》以侧面表现战事为主,正面表现战事为辅。《雅》、《颂》以正面表现战事为主,侧面表现战事为辅。《国风》大多取自民歌,创作者大多身处生活底层,吟咏的多是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式歌唱;而《雅》、《颂》多为庙堂之上的高雅之作,创作者所处的创作环境决定了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的差异性观照,且多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追寻、总结民族、国家的生命价值。所以,战事诗在《国风》与《雅》、《颂》中的不同审美呈现,也是创作者自身的不同美学取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