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53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欧阳修一生行文写作,其籍贯题署却比较特别.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认同"庐陵身份",而是选择了"渤海".欧阳修在景祐三年第一次题署"庐陵欧阳修",并在以后的日子,特别是庆历、嘉祐年间,不断强化着这种"庐陵身份"意识.从深层来看,这显示出了宋代士大夫强烈的自立意识和担当意识.欧阳修的"庐陵身份"不断被后世强化,同时也影响着后来吉州籍士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2.
哀诔文诸体是在韵散两大文体的的基础上,于先秦孕育并形成雏形,于汉代逐渐独立,于文学走向自觉的魏晋六朝得到较大发展,于唐宋古文运动走向成熟与繁荣。哀诔诸体因产生于丧葬礼俗的不同阶段与场合,有着不同的功用,因而其体式与风貌等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三多三上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的文学泰斗,他在诗、词、散文、历史著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这些成就是怎样取得的呢? 欧阳修4岁时,爸爸就不幸病逝了。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过得相当艰难。一天,欧阳修看见村里的一些孩子能够上学读书,十分羡慕。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有着疑古革新的开创性意义.然而有关欧阳修<诗本义>的研究,虽然从最初的少有人问津到队伍逐渐扩大,研究视角也不再局限于经学范畴,研究方法亦呈多样化,但论述的角度似乎仍囿于单一性与阐发性,缺乏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学术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问题,在文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曾?将《元夕》词收入欧公名下时,朱淑贞年龄尚小,甚至还未出世,她的《元夜》诗三首和《元夕》词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元夕》词实为欧公所为,而非朱淑真之作。  相似文献   
16.
张一南 《东西南北》2013,(17):72-74
人们常说:“女孩要富养。”其实文人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富养”。北宋就是一个“富养”义人的社会,文人不但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尊重,在物质资源上也得到了优先的保障。因此,北宋的文坛群星璀璨。其中有耶么几位“全能型”的人物,严肃起来可以为整个民族修撰史书,担当了司家的政治决策;休闲下来可以去写流行歌词,琢磨一下让生活更舒适的小器物;至于研究经学的论文、吟咏感怀的诗歌、抒发情志的散文,他们也都样样在行。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位全能型的文坛大师。  相似文献   
17.
18.
一、庄宗亡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与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两家 ,不仅文学成就显赫 ,在经学研究方面也有很深造诣。他们生活年代前后相继 ,所处的北宋文化社会背景基本相同 ,而他们的《诗经》研究却有很大差异。本文首先阐述二人《诗》学产生的文化社会背景 ,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其《诗》学研究的差异 ,最后阐述其《诗》论的共同倾向及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风貌通讯,其文体特征源自历代山水游记。本文就欧阳修散文如何反映社会变化、风土人情,从可供现在风貌通讯写作借鉴的角度谈了一些认识。欧公散文强调文章与社会习尚的关系,写文章须"言简而意深",笔锋常带情感等作文之法,于更多的风貌通讯迈向精品力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