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55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61.
62.
63.
以集古为代表的收藏活动是北宋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欧阳修开一代收藏风气之先,其物质生活是其收藏活动的坚实基础。欧阳修少孤家境贫寒,收集碑碣源于幼年纸笔匮乏的心理缺失,而他庆历五年开始大规模集古则直接源于他此年俸禄收入的首次倍增,且长期执政的丰厚收入支撑了漫长的集古活动;同时,宦游各地的经历和文坛宗主的影响力也是集古的重要人力基础;此外,欧阳修讳言“有力”的行为呈现出他集古背后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64.
庆历六年,欧阳修在滁州创作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极力铺陈渲染山水之乐、宴宾之乐、丰收之乐、民俗之乐等各种乐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他同时期的诗中,多写其遭贬后的苦闷与烦恼,而讳言其"乐"。事实上,欧阳修贬谪滁州,背负着"朋党"与"德薄"的双重恶名,隐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与心灵创伤。这两篇宣扬"与民同乐"的游记,既表达他醉酒后的狂放与洒脱,更反映其强自振作、强颜欢笑的贬谪心态,堪称"太守之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65.
民间流传署名欧阳修撰的《郭氏族谱序》一文,从某些内容和撰写时间上分析似有可能是欧阳修佚文。然而通过细微环节的比较考析,这篇署名欧阳修作的族谱序文在没有发现新的文献证据之前当是后人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66.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盟主,他在散文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首创文赋体式、开诗话先河和破体为文等方面内容。这一切创新成就的取得都与他在散文领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反对初唐作家因循齐梁文风、不迷信韩、柳和主张创新而不立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67.
王凤翔 《领导文萃》2011,(21):91-94
“中唐第一名臣”郭子仪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他一生戎马,功勋卓著,长期执掌兵权。他八子七婿皆朝廷重官。郭子仪八十有五寿终正寝,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他“人臣之道无缺”。后人称他福禄寿考兼备。  相似文献   
68.
气格是指诗人品格、诗歌内容、形式等因素综合融会后所体现的诗歌品格。欧阳修诗歌气格主要表现为:诗歌中蕴涵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诗歌内容中的国运民生意识和穷究物理的理性精神、诗歌语言上下字运意的笔力。欧阳修对诗歌气格的追求,导引了宋诗的发展方向,为宋调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9.
民歌不仅是中国音乐的源头,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一直以来,欧阳修以"文章道术为学者师"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忽略了其文学实践和文学观念中的民间因子.早期闲适的京洛生活,以及中年之前的历次贬谪,使其与民间文学充分接触,"樵歌""棹歌""楚谣""俚歌"等民歌因素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并被不断提纯,最终积淀为一种审美追求.民间歌谣自然随性的表现形式,以及言志体俗的内在属性,不仅为欧阳修的作品提供了"淡"的外衣,更使其作品淡中有物、淡内含讽,"淡怨"风格由此形成."淡怨"扩充了"淡"的指涉空间,彰显了欧阳修的文学史、美学史意义,及在"宋型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0.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爱好广泛,博学多才,对琴、棋、书、诗、画这文人“五友”无所不通。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高深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