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统是政权得以确立的凭借和资格,正统化是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正统化有合天意性和合民意性两个根本原则,又有相对性、延续性、分离性三个基本属性。正统化建设是一种相对性建设,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建设。汉初开国君臣重视正统化建设,他们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并呈现出无统一规划、求博不求精、主次分明等特点。这些举措奠定了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也使正统地位受到后世王朝的重视,其中形成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2.
两汉时期曾经一度繁荣的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衰落。其原因包括汉朝正统的衰落导致儒家学说可信性的降低,魏晋时期的战乱和政权交替对儒学的削弱,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校教育的弱化对儒学的影响,以及道教、玄学、佛教思想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等。  相似文献   
93.
柳湘莲并没有新兴市民的气质和属性。他有仁侠仗义的一面,更有封建保守的一面。他的悔婚,使尤三姐理想破灭而自刎,反映出他的封建正统思想。前八十回柳湘莲就有了结局,未如脂砚斋所批,日后做了强盗。  相似文献   
94.
(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有三方面的情况制约着其制定办所方针.在"歧路旁皇,莫知所止"的情况下,要用中国境内丰富的历史学和语言学的材料,借用欧洲的先进研究方法做出新的成就,唯有"不以空论为学问,乃纯就史料以探史实",才得以保存下一块学术"净土".(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业绩:(1)最能体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精神的考古组,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话语权逐渐回归国人,使甲骨学的发展由草创迈向成熟,并预示着后来推进的基本趋势.(2)"扩张研究材料、扩张研究工具"的历史组,使简牍学、敦煌学、清史的众多史料不再"坐失毁亡",并确定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本路向,为20世纪的中国史研究做出无可替代的业绩.(3)历史语言研究所20年间形成以追求"科学"、"客观"为目的,以扩充和整理材料为旨趣,以"求真"和"务实"为风格的研究集体,为历史语言研究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5.
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应当包括中日、中韩(朝)古代史学的比较研究。比较东亚各国同源而异流的传统史学,对于深化史学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种史学的比较研究,应当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如历史学能够产生的基本条件、史学的基本准则和内在矛盾等。中日、中韩史学的比较,亦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研究源于中国的传统史学在其他国度演变出的特色及其原因。中日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预示出可观的学术新境,例如中国传统的历史正统论,经日本早期政权的改造,形成决定日本统一和天皇万世一系社会意识;日本与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比较,给历史研究和史学研究以很大的理论启示。中日史学比较研究,有待众多学者参与以共创繁荣。  相似文献   
96.
试论辽人的“中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的影响,建国之后即因袭鲜卑人附会自己为"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观念,开始以"中国"自居。契丹人自称"中国"之初,并没有自称"正统",直到辽圣宗后期才萌生自称"中国正统"的思想意识。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在强调夷人懂礼是"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称宋朝是"中国"。辽人的"中国观"具有辽宋同为中国、华夷懂礼即同为中国以及"正统"与"非正统"都是"中国"等特点。辽人的这种"中国观",实际上是一种"多元一体"的"中国观",对后来的金、元等王朝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文明社会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只要重视社会发展,就一定会重视文化教育。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教育活动已从萌芽状态进展为有意识有目的的状态,要求公社成员熟悉一个氏族的历史、宗教、道德、风俗、礼仪和习惯法。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的分化,经济的发展,有可能使剥削阶级(奴隶主)脱离  相似文献   
98.
元代汉儒民族思想的发展进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理学、史学、政治等领域,元代汉儒的民族思想从故国思绪和"夷夏之辨",逐步转向以务实态度承认元朝统治、认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意义、平等看待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关系。元代进步的民族思想在总结多民族历史、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
正统观念是中国传统历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权合法性、古代夷夏之辨等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急欲寻求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同时元朝也需要为招揽汉族士人入仕排除障碍。夹杂着理学思想的正统观念在这一时期展现出新特色,融入了天理、文化理念,既维护了元朝政权合法性,客观上也保护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00.
杨珂 《民族论坛》2009,(2):54-54
相比关于农村家族对乡村治理影响的研究而言,关于乡村民间宗教影响的研究还很少,目前的中国乡村中各种民间宗教组织很常见,影响颇多。本文对近几十年的乡村民间宗教组织的变迁和影响作了简要评析,以期对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农村非正式组织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