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38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38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779篇
社会学   6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民国时期,国家职能向现代转型,国家政权在不断渗透扩张的过程中与不符合其体制的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公共卫生是近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站在“传统”对立面的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与代表传统医学的社会有着“行政化”与“弥散”的冲突.被“制度化”的社会新旧杂然相陈,“刚性”的“制度化”无时无刻都处于社会“不抵抗”的抵抗之中.民国江西公共卫生建设体现了该特征.国家与社会的冲突由激烈到逐渐归复平静,最终的沉淀是双方控制与制约、渗透与制衡的整合.  相似文献   
22.
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在批判继承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基础上,探索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方案。对于改造"愚贫弱私"的旧中国农村,毛泽东与乡建派的具体措施相近但又有所超越,《纲要》赋予了农村合作社以属地管理和建设职能,这是一种探索性的组织制度创新。此外,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毛泽东致力于全面治理中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乃至农村和国家的整体外部环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复苏农业经济或兴办教育。  相似文献   
23.
1905年科举废止后,取法西方的大学教育成为更加关乎国家—社会—个人的公众行为,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新建,为现代大学的确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大学的命运与一个新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建捆绑在一起.1922年1月《学衡》创刊,东南大学反对北京大学的新文化一新文学的势力形成.从思想观念到学术研究,南北两所国立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学术理念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学术范式,并呈现出学分南北的局面.  相似文献   
24.
时代造就人才,时代有时也糟践人才.中国近代史上,就有一位引进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虽然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正人君子,却做了一个诡异时代的政治牺牲品. 话说百年前,正当民国初年,共和初造.各种政治势力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展开了角逐,政治舞台上波诡云谲.此时,经卡内基基金会的推荐,一位国际上的著名学者古德诺教授(1859-1939)来到中国,帮助开展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25.
凌鹏 《社会学研究》2016,(4):52-73,243
长期以来,土地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作为其源头的"井田制"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同时还作为"理想"与"现实"贯穿于历史的始终,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典问题。进入近代之后,在救亡压力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上对于井田制之"历史"、"理想"、"现实"三维度统一的理解也分裂了,呈现为"理想—现实"(今文经学)与"历史—现实"(古文经学)的两个极端。而在进入民国之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影响之下,众多学者们开始在新的意义上探索井田制之三维度的新关联,同时也是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传统,来探索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方向。20世纪20年代有胡适和柳诒徵对于"历史"维度与"理想"维度的分别探索,30-40年代则有郭沫若、高耘晖等开始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历史"、"理想"、"现实"三维度的尝试。在这些尝试中,"历史"与"理想"维度间的张力继续成为问题焦点。这些重要研究深化了井田制新研究的各个侧面,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究井田制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将1930年代左翼文学潮流的兴起置于"民国"这一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研究框架中,可以看到其与民国时期商业出版的经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此视角出发并结合相关史料,兼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转变为实例,探寻在与出版业广泛互动的条件下,一度风行文坛进而成为声势浩大"主潮"的左翼文学潮流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7.
民国新闻界在1915年和1921年,两次委派代表,远渡重洋,赴美出席世界报界大会。中国代表在旧金山和檀香山会议上,表现踊跃,充分展示民族报业的风貌和报人的进取精神。这是民国新闻界走向世界的盛举,有助于改变中国形象,吸引欧美新闻家来华游历考察,提升中外新闻交流的规模和层次,从而推进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与职业化进程。不过,由于国情特殊,民国新闻业与政治势力纠葛缠绕,新闻界出席报界大会不只是单纯的职业行为,而颇有国民外交的意味,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28.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民族宗教的影响,新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表现出"禁锢"的特征。民国时期,新疆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各方势力在此角逐。他们治理新疆期间,多引入西方新思想、新观念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改革,新疆妇女的社会地位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女子教育的兴起促使先进女性走出家庭的禁锢,进入学校学习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妇女协会成立后,开始组织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特别是抗日战争兴起后,协会广泛发起抗日教育宣传和募捐,使许多家庭妇女建立起"国家"的概念,主动承担起"国民"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29.
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新闻报刊事业也随之兴起发展。早在1898年,无锡人裘廷梁和同乡顾述之、吴荫阶等人创办《无锡白话报》。随后地方报纸便陆续出版。其中,以《锡报》的生命力最强,历史悠久,深刻反应了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