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31篇
  免费   570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1028篇
劳动科学   80篇
民族学   550篇
人才学   375篇
人口学   168篇
丛书文集   2191篇
理论方法论   1892篇
综合类   6243篇
社会学   1907篇
统计学   222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526篇
  2014年   1274篇
  2013年   1107篇
  2012年   1224篇
  2011年   1321篇
  2010年   1127篇
  2009年   1209篇
  2008年   1087篇
  2007年   748篇
  2006年   653篇
  2005年   526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81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安徒生童话深具儿童精神 ,安徒生童话的儿童精神在中国的流变从一个侧面记录着中国儿童文学自身成长的足迹 ,梳理安徒生童话的儿童精神在中国的流变为思考自身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32.
童年意象的运用是王安忆小说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成长中的儿童"是王安忆小说中特有的形象.以儿童形象为象征载体进行文化批判是对童年意象的出色运用.儿童视角的发掘使王安忆的小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使细节化呈现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儿童视角的运用还让作家能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世界,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33.
透视明清社会救济史发现,国家荒政的衰败和基层社会自治化倾向的加强,由乡绅倡率的民间社会救济活动不断兴起,但民间力量的生长空间在于不能动摇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在中国传统文化笼罩和社会层级结构固化中的民间社会救济力量,断然不能成为公民组织成长和公民社会形成的“基因”。“双回归”——慈善救济活动回归社会事业本位、政府回归其仲裁者和监督者本色的总趋向,仍将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4.
《现代交际》2007,(8):19-19
由于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一群不到20岁的年轻人半年就在河南境内的二十多个县市作案六十多起。  相似文献   
35.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建构是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与外部环境对话的结果.通过对话的动力源、对话主体、话语支配权、对话进程的阐释,以有助于我国民间的、权威的、专业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36.
电视在传播媒介多元化时代仍是儿童群体接受广告信息的最主要载体。该文以宁波市某小学8岁、12岁儿童为样本,从认知方武、受影响来裸、家长和教师的广告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电视广告对儿童认知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对广告目的的认知随着年龄增长而清晰,但怀疑程度不断增加,家长是儿童的主要认知影响者。并据此为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传播环境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7.
传统壮族文人的文论在全国影响并不大,但是否就因此而没有价值和意义?尽管受到汉族文人文论的巨大影响,并因此还具有滞后性,但传统壮族文人文论的存在仍有其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表现为:它是对传统壮族文人文学创作的总结;它是壮族民间文论的发展,是壮族人民对文学思考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对全国文论的一种丰富。在这三个方面,它有着别的文论无法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8.
民间信仰不仅成为现代文学"驱妖打鬼"的启蒙对象,而且它是一种潜在反映民众世俗欲望、人性人情的民俗抒写.民间信仰的"现代"文学参与,接续和深化了现代文学幽魅神秘的美学色彩.中国现代文学尝试和探索了民间信仰民俗的、启蒙的、审美的多重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39.
巴扎尔湖勒村(以下简称巴村)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的一个农牧业结合的小山村,村民基本上都是哈萨克人。 一、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40.
通过实地观察和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访谈,描绘了天津市城市内部现有的国家规范框架下葬礼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附着在这个框架下的民间习俗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国家规范框架下的“正式”葬礼仪式及与其相对的“非正式”仪式——家庭告别仪式的程序形式的简略描述,展现在城市中普通个人的葬礼基于公共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场景所采用的不同仪式过程。这是民间习俗对规范仪式的补充,同时也是“正式”规范对这种“非正式”实践的通融和消化。在描述现状之外,作者试图讨论蕴含在葬礼仪式中,不同死亡个体的葬礼仪式形式、规模及参与者等方面的区分所展现出的一种社会对死亡个体生前所处社会结构地位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反映了仪式所处社会背景的秩序和结构,也强化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