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公元450年,崔浩被诛,其缘由史书记载多有分歧,大致可分为三:佛道相争招致杀身之祸;与南方政权有染,事情败露而被诛;修撰北魏国史“备而不典”而被诛。但究其深层原因,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对汉民族先进的政治、文化加以继承理所应当,但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守旧,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他们又表现出了抵制的一面。在这一背景之下,崔浩作为儒士,他为实现自身政治抱负、汉化鲜卑政权、恢复儒家道统而跻身于这一政治漩涡之中,最终成为了集团利益纷争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2.
康昭墓志是近年洛阳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志之一。墓志既未提及康昭的粟特背景,家世渊源也明显攀附卫康叔。从其家族人名、居所、婚姻、丧葬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家族的汉化程度。康昭佛教信仰至深,而本民族宗教信仰丝毫未见踪迹。该墓志展示了唐代入华粟特人后裔在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汉化情况,也凸显了当时洛阳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3.
祁美琴 《西域研究》2006,19(2):103-113
文中概述了"汉化"、"胡化"、"民族融合"的内涵、本质及国内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4.
元代回回人的汉化要放在回回人当时生存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回回人来华未久,与汉人在宗教、礼俗上的差别很大,因此在小范围内囱成聚居,并同汉人之间彼此隔绝.而汉化则是由许多客观因素造成,主观因素并不明显.另外,元代汉人学者关于回回人的著述在某种程度上也摒弃了非汉化成分,夸大了回回人的汉化.我们对待这些资料时要仔细辨析,免受错觉的误导.  相似文献   
5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通常学界认为各少数民族因其经济文化政治落后于汉族人,所以,认为少数民族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主流。此论正确。但民族融合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所走的道路也十分曲折,绝非仅仅是少数民族汉化那么简单。本文从剖析信都冯氏和勃海高氏两个家族的变迁,发现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人胡化再汉化的一条民族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56.
[摘要]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帝制转向共和,然而崇信佛教的康藏人却无法接受“被称为天子的皇帝”“被寻常路人都可以当的总统代替了”,认为这是“西洋的邪见”,于是乎康藏人有些疏离民国中央政府。有意思的是,康藏人在反对政治洋化的同时,却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洋文明其他方面的冲击和影响,他们逐渐接受了民族平等观念,开始反对汉化,这一方面使得民国时期的汉藏纠纷不断增多,同时又促使中国固有的民族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善。近代康藏史还揭示出,应该修正汉藏二元互动的观点,把“康”视为相对独立的一方,用汉、康、藏三方互动的观点来理解和把握近代的汉藏关系。  相似文献   
57.
中国与印度是相邻的文明古国,两国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共性,这些共性源白两国的地理幅员、人口规模和悠久历史。西藏地区位于汉文化和印度文化之间,汉人和印度人在与藏人交往时显示出不同的态度,这与中国和印度两种文明的特征和两个社会的不同性质有关。在文明的传播过程中,汉文化的传播与印度梵文化的传播也有各自的特点。文章最后就汉人、藏人和日本社会对源白印度的佛教采取的不同的接受方式,探讨了各自社会文化传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58.
59.
60.
元代东迁西域诸族及其后裔,因久居华夏,乃深受汉文化影响.他们"学于中夏,慕周公、孔子之道",深受中国传统礼俗的感染,遂取表字、采汉姓,冠居名、堂号,并遵丁忧、汉丧之制及行节义之礼,可见东迁西域人在元时礼俗已多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