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57篇
社会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为 “弃文存质”的直译;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注意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译 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东晋二秦时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从空间性和时 间性上彰明翻译的阐释学性质,鸠摩罗什注意到佛经“有意味的形式”,对已有旧译佛经进 行了语言和意义的双重正谬和双重诠释。隋唐时期,彦琮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 标志着翻译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宋代赞宁的“六例”是佛经翻译理论和实践最完满的总 结。汉译佛经改变了印度佛经的原生态,使之以中国人理解的并经中国人解释过的方式成为 世界佛教的宝藏。  相似文献   
482.
户外广告、标语汉译英中的社会语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理论联系实践 ,就目前户外广告、标语汉译英中的社会语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3.
杨金凤  农时华 《职业时空》2010,6(8):152-153
关于外文商标的汉译名,翻译界讨论颇多。商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它既是标识,又是诱饵,最终是要招揽顾客,出售商品。文章从语用的经济价值的角度,对外语商标的汉译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4.
正名 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 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 佛经翻译中的 正名, 以出世救赎为主旨, 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 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 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 译人所悟之法、 译主个人语言习惯以及译场众僧文义之勘定等诸多问题, 大致可从经名译名、 翻译名义及其所涉佛法智慧和名相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 经名译名的确立, 旨在明确新出经文在内容上的完备性, 以儒家思想中的 名实相当 为原则去强调 正法 是有本可依的佛祖圣言。翻译名义的斟酌包括创造新的指称或故意隐去译经僧不想彰显的内容, 旨在消除 异言, 在汉地重新建构佛典原文的 正法。 佛经翻译中的 正名 问题, 表面上是因梵、 胡、 汉不同语言差异引起的翻译策略论争, 实则是译经僧在译经过程中寻求和建构 正法 的历史。 在佛经汉译过程中, 正法 异言 之间存在博弈, 这一方面昭示了佛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仰和知识体系在汉地发生和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揭示了儒、 释、 道等不同思想在汉地经由语言转换实现的会通和调和。  相似文献   
485.
委婉语是人类交际的润滑剂,对维护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理现象委婉语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其翻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英语生理现象委婉语的汉译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86.
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 ,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英汉两种文字都起源于象形文字 ,但在书写符号的历时演变中 ,视觉审美心理在能指与所指、字形视角、信息视角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影响英语品牌的汉译和解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多维度的比较 ,阐述笔画字数、形体结构、偏旁部首、语言信息在英语品牌汉译中的视觉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487.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由于年代久远,文质之争常被一些学者比附为西方的意译、直译之争.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研究显示: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不同,内涵不同,争论过程也不同,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是译文语言的文丽或质朴,需要解决译文是否需要文饰的问题,属于语言风格的争论;而意译、直译之争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内涵是按意翻译还是按词翻译的问题,讨论如何传达原文的问题,属于翻译方法的争论.这些不同说明文质问题不等于意译、直译问题,二者虽有关联,但侧重点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比附于西方的意译和直译之争.  相似文献   
488.
祝永丽 《现代交际》2014,(10):24-25
"Repair"是会话分析中常用的术语之一,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术语译名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然而,国内一些学者对"repair"的译名众说纷纭,存在的译名有"修正""修补""纠正""更改""纠偏""纠错"以及"纠误"。结合"repair"的多种译名,本文从"repair"在普通语境中的基本词义和"repair"所指的语言现象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采取"修补"这一译名更加合理、科学,并试图给"repair"下定义。  相似文献   
489.
西方的philosophy在西学东渐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进,最后以现代汉语的"哲学"一词定型,这个定型史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不但体现了中国、西方、日本三方复杂的互动,而且突显了中国现代性演进中的哲学追求方式."哲学"一词定型之后,由中西交融而生的中国现代哲学,表现为三方面:新儒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方面又体现为三种功用,即西方哲学的学术追求、新儒学的生命境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490.
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席卷我国歌坛,甚至不少日本流行歌曲的汉译版也得到了歌迷的追捧。要准确传达日本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译者既要考虑文字与旋律的对应关系,还要处理好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同表达,进而达到歌曲最高的艺术价值。以日本经典老歌《時の流れに身を任せ》的中文译配《我只在乎你》为例,可以有效探究日本歌曲汉译中等值和改写理论在意义传达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