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6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440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174篇
人才学   195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87篇
理论方法论   157篇
综合类   4339篇
社会学   530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485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533篇
  2010年   482篇
  2009年   507篇
  2008年   526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应用唯物辩证法方法,研究汉语生成的基本过程。该过程和认识论有直接的联系,两者的主体结构是相互对应的。汉语是在一个疑问词的两次大分裂中生成的,具体表现为感觉=知觉+概念的形式。日常生活中总体上驾驭人们实践的东西,既不是单纯的感性认识也不是单纯的理性认识,而是中和了这两个方面的感觉。过去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鉴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有可能在此项研究中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22.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格,能带来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叠词形式多样、功能不一,在传达情感、强调意义和创造意境等方面颇具功效,其使用可促进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艺术统一。在结构工整严谨、对字词精炼传神、美学效果要求较高的汉语古诗词中,叠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聚焦汉语古诗词中叠词的常见类型、特殊功能,关注其英译的策略原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3.
管理是一个人们熟知但未深知的词,仅就其词源而言就至今还尚未澄明.有人认为它源于西方,也有人认为它源于日本,但就是很少有人认为它源于中国.研究认为:这些认识是有违历史事实的.现有的语言学以及历史文献等方面的材料表明,"管理"这个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日语中的"管理",则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的.至于中英"管理"的对等翻译则是由来华的传教士完成的,而汉语"管理"由古典向现代转换则是由日本人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24.
《汉语大字典》在义项的书证方面存在一些疏误,内容涉及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一例两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5.
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文章从民族文化性、内容丰富性、意义潜在性、本质教育性和关系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26.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的公益机构,是海外朋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学习借鉴不同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发展而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龙头产品,孔子学院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发展的势头引人瞩目。本文谨就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趋势作一概括性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7.
形象意义可细分为明喻意义、隐喻意义和换喻意义,是双语转换中不能忽视的修辞意义。英、汉语申均存在着大量形象意义丰富的表数量词,但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汉英表数量词互译时应从语义深层寻求信息通道,根据量词所表现的不同方面的形象意义分别采用对应转换、替代转换和增补转换三种方法,对其承载的形象意义进行有效转换以力求译文达意与传神。  相似文献   
28.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美形成的深层原因并非学界历来认为的汉语的单音节结构和四声特点 ,而是由汉语的生成机制———象声表意所预设铸就了的 ,即汉语的词音特征与词语所指称的对象的自然音韵之间具有一种象拟的关系。这不仅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了一种“天籁”般音韵美的特征 ,而且使人们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 ,即使脱离诗歌语词概念意义的导引 ,也可以获得对全诗情景韵味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29.
读罢《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刊登的王永红同志《“tong”音义探源》一文,感触颇深。作者处处留心。勤于思索,于人们司空见惯中发现问题,探究溯源,刨根问底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笔者在翻检有关辞书后,又觉对“tong”字的音义,应再进行一番“探源”。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