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21.
面对我国转型期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和不断推进的法治化进程,法学和伦理学将关注的目光共同投向道德法律化这一概念,期望其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担负起民族复兴和法治昌明的重任.正确界定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就合理性和必要性对其学理基础展开论证,进而界定其限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2.
珠三角一体化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法律与政策是政府推动珠三角一体化的两种最重要的正式制度安排.珠三角一体化国家意志的强化、政策的局限性,法律的优越性以及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珠三角一体化政策的法律化.应以渐进方式,在遵循合法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科学原则的基础上,由法定立法主体依法将区域合作沟通协调机制、区域合作信息共享机制、区域合作利益均衡机制和区域政府间纠纷解决机制等内容上升为法律,从而为珠三角一体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23.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民族政策的法律化通过现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出来,但对于影响民族关系中的一些犯罪问题却无法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体现,新刑法出台之后,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为我国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4.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转变将利润视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5.
伴随着科研不端现象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科研伦理法律化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了更好地应对科研不端,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并逐步强化法律的力量,实现科研伦理的法律化。科研伦理法律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应对科研不端的重要举措。我国有必要在今后的科研管理中加强科研伦理法律化的力度和步伐,但在此过程中须把握好科研伦理法律化的限度。  相似文献   
126.
略论行政道德法律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行政道德法律化建设 ,具有道德和法律建设的学理依据 ,体现了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的要求。行政道德法律化建设必须以行政伦理道德的基本层次为基础。当前重点应加强对社会危害性很大且治理难度也很大的腐败现象以及“准腐败”现象的行政道德法律约束。加强行政道德法律化建设 ,有效利用道德和法律两种资源 ,对于规范行政官员的行为 ,提高政府权威和形象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法律的完善和道德的进步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7.
中国古代法制深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法律的伦理化特征。封建法律的伦理化过程体现在呈互动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伦理的法律化.即以礼的精神原则支配法律.直接把礼的规范变成法律规范的过程;二是法律的伦理化.即封建法律从立法和司法上逐步实现其伦理化的过程。中国封建法律的伦理化特征表明.中国古代法制的构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8.
法律不能对道德伦理规范进行评价。国家通过把科研行为中的基本道德上升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科研行为规范,完成了科研不端行为道德法律化评价过程,其界限标准为是否产生社会危害性。民法通过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对科研行为进行引导,通过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惩处和纠正。科研不端行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形式相对单一,有待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9.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子女有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的义务,社会上对此争议不断。从道德法律化的角度来看,该规定存在将美德法律化的问题;从可执行性的角度来看,该规定过于模糊;同时,该规定与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存在立法冲突,而且在监督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为实现预期的法律效果,有待进一步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该规定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0.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中的两种主要调节方式。在道德与法律的互动过程中,道德越来越法律化。道德中的正确理解利益、正义以及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的观点是道德法律化的价值基础。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缺失现象要求法律对道德加以补救,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道德规范的多元性以及强制性特点也需要法律对道德规范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