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7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5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13篇
人才学   2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004篇
理论方法论   138篇
综合类   1733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清初顺治帝重颁明太祖的六谕,使六谕在清代获得合法性,清初地方官及理学名臣均重视以六谕行教化,延续明代诠释传统并形成了《六谕集解》等新的注解文本。康熙九年圣谕十六条颁行后,逐渐取代了六谕在乡约中的核心位置,但六谕仍以潜流的方式在族规家训等文本中存在。19世纪,六谕被重新提倡,地方官员、儒学士人以及宗教人士对六谕的兴趣被激活,在清末更出现了《宣讲拾遗》《宣讲新篇》《圣谕六训集解》等新型体裁的六谕诠释文本,脱离乡约而趋向于善书。  相似文献   
72.
73.
74.
清代科举考试存在重视首场考试的倾向,书坊敏锐地意识到出版相关图书的商机,在与文人的密切配合下,大量地出版了内容符合朝廷规定、素质参差不齐的四书应举用书,包括"讲章"、"举业制艺"和"考据训诂"等,来全面满足考生备考所需。朝廷虽试图通过各种举措来消弭这些应举用书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由于地方官员和学校教官的怠职,这些举措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75.
坦洋村在福安市白云山的西麓。从社口镇出发,傍山缘溪而行,山穷水复处,只见廊桥如虹,豁然一村,四面青山屏列,一条清溪南流,这就是桂香山下田园秀美的坦洋。清代咸丰年间,坦洋村因首创坦洋工夫红茶而名声鹊起。清人郭苹野著文称:坦洋"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所产之茶"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是说坦洋工夫红茶的制艺源自武夷,在外国人看来,它是一种别具风味的武夷红茶。后来,坦洋茶商把本村创制的  相似文献   
76.
科举经费与科场供应对科举考试意义重大。清代科举经费名目繁多,科场供应事务纷杂。为了有效管理,清廷对科举经费制定了相应的核销、监管、稽查和处罚制度,并要求厉行节省,因时投入;对科场供应要求由专门机构与人员负责,妥善保管所供物资并例行检查,在供应方式上要求统一供应,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清代科举经费与科场供应管理制度兼具规范性和灵活性,目的是为了保障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和科举制度的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77.
清初沿明制,通过里甲制度来催征赋役,但这一制度在其运作中很快就出现了现年负担沉重、豪劣包揽和催征系统严重紊乱等弊病.为矫正这些弊病,清廷和各地官府采取各种措施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但也仍然需要一定形式的催征.有清一代始终没有正式颁行过统一的赋役催征制度,雍乾以后各地自行改革,形成了顺庄催征、乡地催征、里甲催征和义图催征等几种不同的催征机制.这几种催征机制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可归结为当时人所谓的“板法”与“活法”.然“板法”与“活法”都存在严重弊病,导致催征效率低下.清政府不去建立常规的行政组织来管理户口、土地和赋役册籍,反映了它只求保证政府税收而不关心国家治理和社会民生的治理理念.这种落后的治理理念是导致赋役催征弊病严重、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8.
(一)清代初期,山西祁县、太谷商人史太学、王和卿等3人,参加康熙在"准噶尔"平叛行动,目睹北方游牧民族对茶叶的嗜好和需求,萌发了在北方业茶的想法。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并在中俄蒙边界的"恰克图"建成了以茶叶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中方称买卖城)。之后,一批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晋商,便进入福建武夷山区办茶,然后把制造好的以茶砖为主的茶叶,运到“恰克图”市场交易,获利颇丰。  相似文献   
79.
回族是清代西宁府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清代西宁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清代前期,西宁府的回族以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也有不少经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同光以来,西宁府的回族经营农业的人数不断下降,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则在增多。正确认识和了解回族在清代西宁府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对于当前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快青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奏销制度是清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对各省的财务收支实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制度之一。奏销制度在清代曾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奏销制度的渊源及其在清代建立、完善、崩溃的过程,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等各个方面,做一个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清代的奏销制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