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进入了总结期.从清诗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可划分四个时期,不同时期诗歌具有不同的内容意旨与艺术风貌,并产生不同的诗歌流派与各具有特色的大家名家.而从逻辑的角度看,清诗与历代诗歌相比最重要的特点是题材意旨的丰富与艺术的多元生新,皆非唐宋元明诗可比拟,可以说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极致.清诗确实是中国古典诗歌光辉的结局.  相似文献   
72.
芳灿为诗,超越其师门格调、性灵两派,其诗多铺叙繁华,风流华美、富丽芊绵是其主体风格,在乾嘉诗人中,别具一格.在西部为官时,得雄奇壮丽的江山之助,也有朴实劲健、雄壮磊落的写景之作.  相似文献   
73.
张堂会 《兰州学刊》2011,(5):139-146
有清一代自然灾害频发,水、旱、蝗、疫等各种灾害持续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对灾荒高度重视,在平时就建立各种仓储,积极备荒;当灾情发生时迅捷地救灾、赈灾。为此,清政府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防灾、报灾、救灾的政策与法令,形成了一套高度成熟的保障机制。清代中前期由于国力昌盛,封建国家救灾主体的功能凸显,能够帮助灾民有效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清代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败,封建国家的主体作用也日益下降,以士绅阶层为主体的民间救济活动日益活跃。清诗对此作了丰富多样的书写,涉及了水、旱、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生活。由于吏治的腐败,一些荒政有所废弛,清政府对灾民的救济收效甚微,有时反而加剧了灾民的苦难。许多诗歌都揭露了这种天灾下的人祸因素,反映了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  相似文献   
74.
清初吴雯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体现了清朝政权稳固之后诗歌的特色与发展方向,吴雯的诗歌能出入汉魏, 善于学习唐诗的意境, 又有宋诗日常化的特征, 是清诗众多诗人中的典范.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 吴雯的诗歌得唐诗之貌而难近其神, 以学问为诗, 能化用前人诗句而不着痕迹, 以推陈出新为特色, 与宋代黄庭坚主张的 "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 的诗歌创作方法一脉相承, 是清初宗宋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75.
汉族与满族诗人是清代诗坛的两大创作主体,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其古典诗歌创作形式也基本相似。因此,二者在颜色词使用数量和使用形式方面都大同小异。然而,由于生活环境和民族审美心理等的不同,二者在具体颜色范畴成员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此外,在满族诗歌作品中,颜色词的使用形式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口语性。  相似文献   
76.
钱志熙 《求是学刊》2016,(2):122-133
文学创作的成熟,表现在作家对复变关系的自觉把握上,作家在文学史的位置也往往决定于此。龚自珍在诗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这与对其诗歌的复变关系尚未作出很好的研究有关系。龚氏的整个学术文章,都体现出逆今复古的特点,龚诗是对清代盛平诗风的一种逆反。其个人在诗学方面的主观祈向,是超越明清甚至部分地超越唐宋,向汉魏六朝乃至诗骚的艺术精神回复。在这种艺术观念的主导下,龚氏在诗体、诗格、诗法方面,都作出了创新,或者说以复古为创新。  相似文献   
77.
袁枚、赵翼、蒋士铨都是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们三个人之间,相互都有交往。但其中蒋士铨题寄袁枚、赵翼的若干诗文,其本集却没有收全,由此引发了后人的某些误会。兹将这些作品搜集在一起,并进行必要的考证,这既有助于文献整理,同时也能够澄清某些历史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作为清代前期一部优秀的诗歌总集,充分反映了当时文人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清前期文人英雄诗的兴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的英雄形象和诗歌主题也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这既是为满足政府、社会和文人本身的精神需要,亦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9.
"唐宋诗之争"贯穿清代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绝大部分诗人和流派都涉及"唐宋诗之争".综观20世纪以来的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内容上有从"唐宋诗之争"出发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有关于唐诗、宋诗研究的,有从清代诗坛风气、诗学演变立论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的历史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考察其研究方法,提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0.
诗人在重要节日进行集会活动在清代十分普遍和常见。清代的扬州,文学氛围浓厚,集会唱和活动频繁。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曾燠、李彦章等人先后举行的一系列"红桥修禊"集会活动。从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角度看,这一系列集会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关系和许多共通的特点,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而总结出集会在时代发展与变迁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