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82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秦廷华 《民族学刊》2013,4(2):63-68,118-120
贵州水西慕俄勾彝族地方政权从蜀汉建兴三年到清康熙年间,世袭统治水西地区1474年,时间跨越了中央王朝十多个朝代的更替,是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其政治统治的超稳定性值得研究。本文从制度依托、时空环境、政治前提等几个方面探讨水西慕俄勾彝族政权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对我们今天探讨水西文化,建立和谐的政治生态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32.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社会的急剧变迁不可避免,特别是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松子园村为田野考察点,探讨了在一个文化单位空间下影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因素,从而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给出参考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33.
“哦尼”是一个彝族诺苏语境下关于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核心词汇,它以其深刻的内涵意义规范着彝族个人及群体的行为,同时它将个体、家支与诺苏群体的荣誉感与耻感粘合起来,成为诺苏整体形象的代名词以及理解诺苏社会的关键概念,对它的解读能为民族性格形成的内生动力问题提供一个探讨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34.
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中国城市已经常见,但在偏远山区见到外国人仍是件稀罕事.可地处峨嵋山区的四川省昭觉县、峨边县的彝族牧民们却有幸在11年前就结识了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新西兰朋友--彼得·费克特(Peter Feickert).1945年出生的彼得·费克特,早年曾在新西兰梅西大学教授畜牧专业,之后经营自己的农场,是饲养牛、羊、鹿的专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从1995年以来的11年间,16次到中国,与当地彝族牧民在一起,给他们带来致富理念;引进新西兰良种牛羊,教饲养、讲扩繁;送来草籽,在四川高寒地区建立起了牧场:带去资金让孩子们重返学堂……他与彝族群众已是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凡他帮助过的村镇都已脱贫.1998年,为表彰彼得·费克特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做出的贡献,中国政府授予他国家"友谊奖".国务委员李贵鲜为他授奖,并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  相似文献   
135.
彝族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人,支格阿龙是彝族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位传奇式英雄人物,有关他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及典故等民间文学作品遍布云、贵、川、桂等四省区的广大彝族地区,支格阿龙神话对彝族传统宗教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彝族毕摩以文本传抄和口头传授的方式,通过师徒教育和宗教活动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较为完整地传承和传播了<支格阿龙>,彝族毕摩在<支格阿龙>传承与传播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6.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前巍山彝族传统的毕摩信仰正在急速消亡,道教正在山区彝族村寨填补因毕摩信仰消亡而产生的民间信仰真空,彝族民间信仰与道教发生持续合流。与历史上道教自上而下传播的方式不同,当前主要是在底层民间自发性进行。当前道教在彝族村寨的传播和复兴过程中,表现为全真教的宗教威望下降,正一道的宗教威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7.
吕荔 《民族学刊》2011,2(5):68-72,95
凉山彝族漆器对纹样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各种酒具、餐具到祭祀用具等,可以说无器不饰纹样。凉山彝族漆器上的这些纹样承载着彝族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可谓之"动态的历史"、"有形的史书"。它们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文化内涵厚重而丰富,同时还有着广阔的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8.
元朝把云南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范围,为滇东北地区再次带来了开发和发展的契机。通过军事征讨、政治统治、屯田、驿站设置、设学,该地区有了较好的发展,同时,该地区也形成强大力量与中央王朝相对抗,对统治极为不利。明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其采取分而治之、土流并治的政策,使之不能再形成强大势力,稳固了统治。  相似文献   
139.
王永春 《中华魂》2011,(9):11-12
以追歼逃敌为主要特点的滇南战役,已经过去61年了。每当回忆滇南大捷,就会想起毛泽东同志对滇南战役的英明指挥和出奇制胜的战略方针。滇南战役开始时,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不能让白崇禧和胡宗南集团进入云南,这两敌或两敌之一进入云南,则不仅易于逃往国外,  相似文献   
140.
解放前的凉山彝族家支,是传统彝族家支的异化,是族群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果,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内卷化的社会环境合力形成。造成其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国家权力的缺失,使得地方和国家间的联系发生中断,凉山彝区处于无政府状态,为传统家支的异化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