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1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82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作为滇中南彝族民间一个大型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俗具有多重生态意义。年度性咪嘎哈习俗,通过一系列严格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唤醒着民族历史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心理。咪嘎哈节祭酬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展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心。丰盛的飨食互动,推动村寨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多向交流,整合村落间各文化主体,构建良善的民间社会生态关系,维系和谐至亲的地域社会。  相似文献   
142.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B县彝族HIV/AIDS感染女性①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践为脉络,探讨作为医学技术的抗病毒治疗在凉山州彝族地方社会中的现实遭遇。凉山州彝族HIV/AIDS感染女性在医学话语规训的服药持续性与实际服药的间歇性和阶段性之间看似个体行为选择的矛盾,实则反映出国际医疗技术要求的同质性与地方治疗实践的异质性之间的张力,由此凸显文化与社会因素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如何提升民族地区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为有效提高当地妇女的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考与解读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3.
余滢 《科学咨询》2009,(11):30-30
凉山是彝族文化资源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而且目前凉山也是我国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本文通过调研,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民间习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4.
彝族传承着别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苦荞文化是彝族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苦荞麦是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粮食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总结了苦荞麦生产的习俗和经验;在彝族节日、婚丧嫁娶、祭祀鬼神等民俗活动中,苦荞麦往往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苦荞麦可食可药,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功效和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5.
[摘要]四川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具有丰厚的彝族民歌资源,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社会、经济、人文和历史的发展状况。深入研究四川彝族民歌的唱词,对于保护、继承、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在对近八百首四川彝族民歌的唱词进行分析研究后,对唱词的结构、韵律、音节、内容及不同彝语区唱词特点等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6.
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处理刑事纠纷中发挥着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刑事司法产生着消极影响。在刑事司法体系之外并存着另一个处理刑事案件的系统,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国家法制的统一。需要理性和务实地看待民族习惯法在当下民族地区所展现的能量,在刑事司法中改造和整合民族习惯法,实现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既发挥民族习惯法的积极价值,又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7.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习俗,出于林木在彝人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源于彝族古老的以祖灵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彝族林木崇拜的内涵丰富,涉及的林木、林地种类繁多,它们自古受严格而神圣的民间规约保护,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义.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下,有效传承少数民族林木崇拜的文化传统,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接,可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8.
贵州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彝族至少在东汉朝时期就开始在贵州生存繁衍,随着各个时期移民的进入,彝族和移民在资源竞争的背景下既产生了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冲突,也在互动之中彼此包容、尊重,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9.
秦廷华 《民族学刊》2013,4(2):63-68,118-120
贵州水西慕俄勾彝族地方政权从蜀汉建兴三年到清康熙年间,世袭统治水西地区1474年,时间跨越了中央王朝十多个朝代的更替,是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其政治统治的超稳定性值得研究。本文从制度依托、时空环境、政治前提等几个方面探讨水西慕俄勾彝族政权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对我们今天探讨水西文化,建立和谐的政治生态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50.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社会的急剧变迁不可避免,特别是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松子园村为田野考察点,探讨了在一个文化单位空间下影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因素,从而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给出参考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