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2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151篇
劳动科学   92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32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641篇
理论方法论   107篇
综合类   1145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民意自古以来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法律的运行,被认为是评定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双重标尺。在罪刑法定的刑法基调下,民意在司法运行中陷入了困境,这一切主要是源于我国所构建的封闭的刑法理论体系。鉴于司法机关传统的“独白式”刑法解释论,民意的理性引导和适当的介入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2.
论审判对象的变更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强调诉审分离的近现代诉讼构造下,无论法官还是控诉方,其权力均被设定了合理的界限与范围,体现一种分权制衡的机理,显示一种对被告人防御权利的保障的理路。审判对象发生合理的变更,主要基于两种理路,一是“起诉变更主义”,二是“审判对象狭义论”,进而表现为内容、性质及方式上若干类型的变更。面对审判对象变更,利益受影响最大者是被告人,故而要将审判对象变更控制在合理限度内与正当程序中,有效防范突袭性审判的发生。我国现行审判对象变更实践缺乏合理的控制机制,并常常表现为法院与检察院的一种“沟通”,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审判对象变更程序,对审判对象变更实行正当性控制。  相似文献   
83.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律思想史上的表现即是分析实证法学对自然法学的批判否定。分析实证法学的贡献在于廓清了规范、事实、价值三大论域,使法律从与道德的混同中分离,有利于法学的发展和法律的改革。但是,无论是凯尔森为代表的纯粹法理论还是以布莱克为代表的纯粹法社会学都无法回避对法律的价值评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描述与评价时常是缠结在一起的。新分析法学代表哈特的"最低限度自然法内容",尤其是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的制度法学已经表明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崩溃。笔者采取了从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研究方法,从法哲学视角阐释了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理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84.
论案件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诉讼证据中蕴涵的案件事实信息的收集、运用、识别和认定都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诉讼中要突出案件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必须强化民事诉讼中的原被告双方或者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的具有对抗性的举证和质证、分析和反驳,同时,法官应着重审查原被告或控辩双方举示的证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对诉讼证据中蕴涵或留存的案件事实信息是否真实,以及这些案件事实信息是否就是证据事实,这些证据事实是否能够足以证明(即恢复或还原)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根据等进行识别和认定。  相似文献   
85.
事实、价值与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敬华 《齐鲁学刊》2007,(6):134-137
在道德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中,必然遇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与价值统一于"实际活动着的人"自身。正确的道德选择应建立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统一的基础上,忽视了事实判断作用的道德选择,必然会最终导致对道德价值自身的否定。从人格完善过程的角度来分析,道德选择又是德行与智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6.
事实身份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人权存在形态中人应有的权利,因其不损害第三人利益,不与法律相违背,是自由权、平等权在缔结身份关系中的表现,将其上升为法定权利,是人权在婚姻家庭法中应有的内涵.能达到自然人缔结身份关系的真正自由,减少或消除消极自由带来的负面因素,反对特权与歧视,实现主体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异性同居事实身份关系应有条件地赋予婚姻法律身份.同性同居事实身份关系赋予其法律身份,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目前称为民事关系伴侣为宜.  相似文献   
87.
讨薪者被"踢皮球",执法部门有法不依甚至放纵违法也是重要原因。相关专家建议——从2012年9月至今,为向辽宁本溪某企业追讨118万元薪水,42名湖北民工一直被省、市、区8个主管部门推来踢去。如今,他们的讨薪"马拉松"仍未结束。"市长都管不  相似文献   
88.
现代新闻传媒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专业与非专业的新闻传播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今天的新闻人的职业性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而在中国,由于特有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专业性的职业新闻人始终没有得到确立,使得新闻传播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誉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培养什么样的职业新闻人是一个必须要作出正面回应的问题。就目前的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现状而言,专业性的职业新闻人意识很难在其中得到培养和成长,高校必须将此重任承担起来。  相似文献   
89.
因事实行为导致的物权变动属于法定物权变动,应遵循特殊的物权变动规则.基于事实行为的性质,各国对因事实行为导致的物权变动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事实行为只有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导致物权变动,其变动形态包括物权的取得和消灭.在法律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因事实行为导致的物权变动,其变动时间为事实行为成就时.  相似文献   
90.
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关于债权让与通知的传统观点有检讨的必要.让与通知并非是债权让与合同的生效要件,而是对债务人产生拘束力的要件.让与通知是使债权实际发生移转的事实行为,而非准法律行为.在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生效要件这一问题上,所谓的"自由主义"实际上是对德国法相关规定的误解.债权让与中的"对抗"只能是针对交易第三人;对债务人只存在是否发生效力的问题.因此,我国学界长期存在的"债权让与合同有效成立,债权让与即生效只是不能对抗债务人"的说法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