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刘修春 《职业》2012,(22):32-33
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快"时代。"快"无处不在,国家需要加快发展,在公众生活中,电脑、手机信息有"快讯""快信",传输有"快递""快运",印文件、照片有"加急""特急",出行有"高速""特快""高铁",写作有"快枪手",餐饮有"快餐",连购物都时兴"秒杀"。  相似文献   
12.
王元化在《龚自珍思想笔谈》(1977)的论述结构中,把"横以孤"看做理解龚自珍人格之枢机,"横以孤"大意是指在自己的时代处境孤立。在王元化看来,这正是龚自珍在士气衰颓的近代史前夜,通过其生平行事和讽刺诗文所坦呈的,对情本位生命价值观的人格亲证。龚自珍的"横以孤"源于他情本位的人格:一方面挑战名教大限,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名教体制,因而备感个性与体制夹缝中的生存焦虑。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对人格的终极坚守,最终摆脱了对体制的依傍。王元化1977年所以会被龚自珍击中心灵,是因为"横以孤"蕴结着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解放"意识,而王元化与龚自珍有着共通的个性与境遇,即"性相近"、"制相承"、"势相仿"。王元化在"思想解放"前夜所达到的学思境界,比李泽厚借助康德"建立主体性论纲"(1979),比王若水们重温巴黎手稿而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1981)都要早若干年。王元化之可贵不仅在于开新时期风气之先,更在于他从龚自珍的情本位人格中发掘"思想解放"的资源,是用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宫立 《云梦学刊》2013,34(2):9-10
王元化生前曾将自己的书信搜集整理结集出版有《清园书简》,但仍有遗漏。他写给樊骏的回信即是一例。借助相关文献,解读王元化对冯雪峰的怀念深情。  相似文献   
14.
正朱兴和:从1995年的《世纪初的苦魂》到1996年的《新潮学案》,再到2000年的《九谒先哲书》,1990年代以来,您一直在做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案研究,并在这个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0年之后,您却逐渐把目光聚焦到王元化身上。2004年春,您在《上海文学》上发表长达五万字的《王元化"思想—学术"襟怀解读》。据说王先生对您的分析十分认同,还因此把您找去谈话。请问,您怎么会突然转向王元化学案的?  相似文献   
15.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前后共出了五个版本。梳理这些版本,可以使我们对他宏阔的学术视闽、深厚的学术底蕴(纵横捭阖的恢弘气度)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并深刻认识一部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著是如何百炼成铜的。这对当今学界浮躁的学风无疑是一剂良好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6.
邓宁辛 《云梦学刊》2009,30(6):157-158
这是一个结束的时代,钱钟书走了,李慎之走了,王元化也走了。五四余韵里最后一拨老人都渐渐走了。天地生几声叹息,人间也生几许期待,种子撒下了,未来应有收成。思想者、学人也常是农人:夏日书田常绿,必有秋天学海金黄。所以.这也是一个开始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秦岸舶  钱刚  盛勤 《文史哲》2002,(2):61-69
王元化先生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坚持真理,提倡思想不能强迫别人接受,思想也不是暴力可以摧毁的,提出多一些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7,1(8):121-131
虽然黑格尔美学把审美可能性限制于"感性显现"范围,但是其著作本身却蕴涵着讨论非感性显现的"思辨之美"的可能性。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鲜明彰显了"思辨之美"的独特魅力。"思辨之美"的形式要素至少包括:思辨体系的"纯净明澈"之美,思辨概念的"清晰"之美,思辨术语的"准确"之美,思辨过程的"逻辑力量"之美,思辨表述的"文若钩锁"之美,以及基于思辨能力的"艺术敏感"之美。在以图象艺术为主导方式的传媒时代,"思辨之美"的意蕴可能不亚于王国维当年提出的"古雅美"。  相似文献   
19.
一"当代中国学术重建"作为命题,若置于当下语境,会令智者侧重于"东西方关系"路径,去议论如何为当代学术建设注入"中国意识"(诸如用汉语即"中国话"来讲"中国经验""中国问题"),而切忌大陆学界持续沦为西方思潮的跑马场。这诚然是切中时弊的警世语。晚近三十年来(自20世纪80年代始),伴随新时期对外开放,被挡在国门外甚久的西学曾像海水倒灌。这大概是继清末洋务运动以降第三次"西学东渐"大潮。这次大潮对于经历"思想解放"的大陆学界突破极左禁区、拓宽学识视野,无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王元化先生的去世,结束了中国学界"北钱(钟书)南王(元化)"的历史,也结束了20世纪以来从王国维到王元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王元化先生的人格精神和社会理想,已进入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传统,成为我国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