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8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1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王夫之的“天人合一”思想:(一)天人授受之际,人受天之所命者为“性”,故天人本自合一;(二)“天道之本然”变为人“性”,主要是受到“质”的拘蔽,形体才情、道德品性等才有千差万别,是为被拘蔽的“天人合一”; (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重新实现“天人合一”;(四)“发己自尽”与“循物无违”可视为王夫之关于治道的“天人合一”之论.王夫之所论“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如果以之与基督教尤其是爱仁钮的“复归元首”说相比较,以上四个方面的信仰体系的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2.
关于王夫之的历史政治思想,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他的历史政治观虽然是仍代表中小地主阶级进步派的利益,但已带有资产阶级启蒙的性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他的历史政治观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封建道统,因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倒退的。 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实质上是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他的历史政治观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 认为王夫之的历史政治观是倒退的,主要根据王夫之曾说过:“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宋论》卷一)“商周之德,万世之所怀,百王之所师也。”(《读通鉴论》)卷二十二)而来则…  相似文献   
83.
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著名学者衡阳王夫之(号船山)以其毕生精力从事著述。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师衡阳马宗霍先生曾以衡阳刘氏、邵阳曾氏所藏王船山遗著之钞本20种,与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国荃昆仲刊刻于金陵(今南京市)节署之《船山遗书》(下文简称“金陵本”)对照,录其异文,附加接语,撰《<船山遗书>校记》二千八百余条,惜乎未予刊布。我在整理编校岳麓书社出版的《船山全书》时,曾有幸亲睹马先生《校记》,于参照校勘时,甚觉胜义缤纷,若概而言之,马老《校记》精确之论约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乎遣词所本 例如…  相似文献   
84.
王夫之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集大成式的美学家 ,他的情景合一论是其情理美学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于思辨特色及和谐美感 ,是对中国古典情景关系认识的理论总结。一、情景说的认识基础和情、景    概念内涵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涵盖两个论题和两种类型。两个论题就是从创作发生机制来说是心物交感论 ,从审美表现机制来说是表情方法论。两种类型是指景中情和情中景表现形态 ,并由此而深入到艺术意境论。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论是建立在其心物学说基础上的。如果说他的情理合一论是从心理—伦理关系出发 ,那么其情景合一论则是从心—物(情—境 …  相似文献   
85.
《龙舟会》是王夫之创作的一部杂剧,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含蓄美、人物语言个性化等戏剧语言的特点。由于使用大量比喻句与夸张句,其语言具有形象化特点。由于语言雅俗并用,其语言具有陌生化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和王夫之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6.
见明 《中华魂》2020,(3):40-40
清官,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那些廉洁公正官员的美称。清官为人称颂,正是因为他们的满身"清"气,方才流芳百世。为官从政者须以清为贵,以清为本,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无不把做"清官"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矣。"可见,"清"乃为官从政的第一准则,这不仅是古代为官者所崇尚的品质和坚守的信念,也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应该遵循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素养。作为领导干部,理应把念好"清"字诀当作终身必修课,这既是执政所需,更是人民所盼。  相似文献   
87.
本文结合西方哲学及自然科学,阐明了王夫之《易》学的渊源,指出其积极与消极的两个方面,并提出船山思想存在宏扬机体哲学万物相依性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8.
王夫之在对夷、夏文明程度的理解上,引入了动态的线性历史发展观的分析方法;在对夷夏的认知上,他主张夷夏同属人类,夷狄同样有做人的尊严;在对夷狄的态度上,他反对恃强凌弱的虐杀,主张友好相处。  相似文献   
89.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王夫之意境美学的研究,还停留在“情景交融”的层面上。本文从研读原典出发,对王夫之的意境美学思想提出了新的见解:一,王夫之从观察、创作和鉴赏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系统地论述了意境的生成和结构问题;二,王夫之从哲学、心理学和诗学的多学科结合的学术视野中,把握住了意境的本质。因此,王夫之的美学方法论具有较强的现代色彩,对于我们今天的意境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悟价值  相似文献   
90.
王夫之对于义利关系的探讨,大致围绕着程朱所言“仁义未尝不利”而展开。他依据《易传》“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把利于天下百姓看作仁者之事,包含了对利的较多肯定。在此基础上,他发挥程朱的思想,提出“思利害而不悖乎理也,即仁义也”,进而认为“义而可以利”、“义者,利之合”,强调义与利的相互联系,并且不反对主动求利。王夫之晚年所撰《四书训义》以朱熹“四书”学为本,吸取朱熹注《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的思想,既从一般意义上讲义利相合,又针对特殊的政教衰乱之世讲义利对立,并认为此时的谋利之人即是小人,君子应当“喻于义而不迷于功利”,因而反对“计利之心”,要求去除“一己之私利”。王夫之对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虽有质疑,但更多的是肯定,甚至称之为“圣功之始基”,认为董仲舒言义而不言利,并非拒斥利,将义利对立起来,而是要反对现实中将义利对立起来的惟利是求,这与朱熹对董仲舒所言的解读与推崇是较为一致的。王夫之继承和发挥程朱义利观而形成的既重义又不轻利、且不反对主动求利的义利观,是对儒家义利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