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19篇
丛书文集   321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738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以往学界认为 ,明成祖在即位后将塞王内徙 ,以天子守边和总兵镇边取代了藩王守边。但对已发现材料的考察表明 ,在永乐十一年四月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 ,成祖之子汉、赵二王曾先后防守北京一带 ;二王拥有较大的军、政权力 ,可以统帅大将 ,抗击蒙古 ,地位接近于洪武末年的塞王 ;永乐初年塞王内徙出于本王自请 ,成祖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永乐时留在北边的其他塞王可起拥有护卫以壮边防声威之效 ,在定位上与洪武末年的安边保国不同  相似文献   
92.
王亚南首倡建立“中国经济学”并为其可能与必要作了精辟的阐述。《中国经济原论》就是他实践这一主张的代表作。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被誉为“旧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即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代表,影响深远,是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10本经济学著作”中唯一在解放前出版的经济学专著。王亚南在创建中国经济学中,就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和西方经济学等方面,都对当今重建中国理论经济学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3.
在《蝇王》中,戈尔丁在揭示人性恶主题的同时,也将赎救的主题隐含其中。同时,由于赎救主题的存在,人性恶主题的揭示又在辩证的意义上逆向地指明了人性趋向至善、人类精神获得拯救的道路。  相似文献   
94.
顾炎武与浙西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 ,始于明清之际。由黄宗羲开创的注重人文价值的浙东史学和由顾炎武开创的注重科学实证的浙西史学 ,分别代表了传统史学近代转型的两种思想进路 ,而浙西史学与同时期兴起的西方近代实证主义史学更具有本质上相通的可比性。从顾炎武对“六经皆史”的史事论证 ,到钱大昕论“《尚书》《春秋》实为史学之权舆” ,反映了中国学术从经学独尊向着建立以史学统摄经学的近代历史科学转型的趋向 ;从顾炎武拒斥“《春秋》笔削大义微言” ,到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对“《春秋》笔法”和“宋儒法戒”的全面批判 ,确立了以求真为史学之最高宗旨和作为近代历史科学之本质特征的价值中立原则。更为重要的是 ,浙西史学三大家继承了顾炎武“引古筹今”的史学思想 ,在为历史上的改革运动翻案、批判文字狱的专制暴政、阐发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思想诸方面 ,不仅思想锋芒更为尖锐 ,而且在学理上亦有所发展和深化。20世纪以来流行的贬低乾嘉史学的观点乃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偏见。  相似文献   
95.
《元史》列传的编纂和史源问题是元史研究的基础课题。已往研究多关注《元史》列传取材于元人碑文,尚未探讨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元史·哈剌哈孙传》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前代修史方法不同,《元史》有的列传直接取材于碑文,这是明初修纂《元史》的政治需要。取材碑文却未及甄别,使列传带有对传主歌功颂德、讳言真相的痕迹,不能真实地记录传纪人物的活动,并多有漏载讹误,使《元史》列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史料汇编。今人在利用《元史》列传时要具体分析,同时把补正《元史》列传的错误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做。  相似文献   
96.
略论牟宗三对儒家王道的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圣外王”是对儒家王道理念的特殊表述。儒家于“内圣”方面固然用力颇多 ,而于“外王”方面用力亦复不少 ,在行为模式、制度架构、运作规范等各方面都曾做出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 ,并且其中有些原则性的东西是自孔子以来“一以贯之”的。作为王道全体大用之一面 ,“外王之道”有着具体确定的内容 ,并始终保存在儒家经典之中。但新儒家特别是牟宗三却故意回避这一事实 ,他对儒家固有的外王之道采取掏空和虚化的策略 ,并将现代民主和科学置换进去 ,当作其固有之理想期求 ,以证成其本内圣以开出新外王之合理性。事实是 ,传统儒家特有的外王之道是虚化不了的 ,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化也只能在现代社会实践生活的土壤中生成 ,不是从祖宗心性上能开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97.
论17世纪蒙古编年史所谓转轮王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轮王的概念是随着黄教的传入而逐渐为 1 7世纪蒙古史家所接受的古印度的政治历史概念。1 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作者们依据俺答汗拥有的转轮王的尊号 ,借鉴元代成吉思汗、忽必烈曾被说成转轮王的先例把他们加以神化 ,其目的就是为了抬高俺答汗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98.
成祖明 《船山学刊》2007,(2):109-111
西汉景武之世,河间是一个儒者云集的儒学中心。其整理文献、发明绍述之功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其主张封建周制与中央朝所主张的郡县有着严重的冲突。献王在冲突中结束了其悲剧性命运,儒学则在冲突中渐形成了河间与中央两大儒学系统,成为“今古文经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99.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追求"内圣"之外也希望"外王",把学会"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作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创新教育的"外王观",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实践意识、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使之具有对现实进行改造变革、批判、创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外王之基,研究学习是创新教育外王之练,创新实践是创新教育外王之行.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