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王念孙、王引之是我国传统小学的集大成者,在校勘古籍、疏通词义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集中阐释了“形音义互求”的治学理念和训诂方法.其中,“综合音义,证发文字”是“即形得音,因声求义”的相反施行,但在综合音义、订正文字和综合音义、辨别文字的过程中,父子二人的汉语言文字系统观同样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2.
可岗 《领导文萃》2009,(13):150-151
文化助推八骏驰 近300年来,在王氏家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流淌着对生长铁观音这片土壤的深深眷恋。大概是读大学历史专业的缘故,王文礼对传承百年的铁观音家族有着无比的荣耀,也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挖掘和诠释铁观音文化,继承和弘扬铁观音技艺是他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43.
44.
45.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之治段氏《说文解字注》,审辨精严且不盲从轻信,方法周备而能开人心目,辞畅理顺亦多不刊之论。惟其屡有失察,抑扬失当,时或不免。诚当汇聚比观,疏瀹廓清。是于王氏诸书中寻析明言段说之非者,釐清轸域,发覆深究,扬搉是非,庶几釐清个中悬解,得其所宜。诚是,王氏正段之方法、要旨自可窥忖,《说文解字》之原委底蕴益复焕显,段书之幽韵阃奥略可得而知之。  相似文献   
46.
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之治段氏《说文注》,要以宗段为主,不妄立异,亦未敢苟同。其称褒段氏注解之功而外,亦于段之专辄臆断处特为措意,且力为辩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段氏说文签记》随文说之,闳通深肆,胜义层出。王氏之论固非完璧,千虑一失,抑扬失当,在所不免。至其以意窜改而误、拘泥传本而误、过信他书而误云,则其乖失。今权王氏正段之功过,盖有不相掩者。  相似文献   
47.
琅琊王氏是汉晋以来门阀士族政治的典型代表 ,研究琅琊王氏家族成员之仕宦历史 ,无疑是我们考察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乃至门阀士族政治历史的重要参照。琅琊王氏政治源起于西汉昭帝时期 ,至曹魏后期西晋初年已经初步形成以宗族关系为基础的家族政治体系。世人以及朝廷对琅琊王氏的认可 ,基本上限定于伦常与政治这样两个层面 ,鉴于此 ,琅琊王氏成员之道德人格与政治才智 ,也便成为历代史家以及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仕宦源流与道德人格的角度探讨了琅琊王氏在西汉中叶、魏晋之交的伦常政治状况 ,力求为琅琊王氏家族政治历史的系统研究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相似文献   
48.
卜宪群 《南都学坛》2004,24(3):19-23
士族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既要从宏观上考察,更要从微观上细究。从总体上来看,东晋,特别是南朝,侨姓士族的衰落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结果。然而士族内部的分化与瓦解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士族内部的分化与瓦解是指士族各族之间,同族不同房支之间,同一房支不同家庭之间升降互有不同,衰落也有早晚之异,不能以郡望统而论之。  相似文献   
49.
琅邪王氏受滨海地域文化之熏习,世代信仰天师道。特别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父子崇信道术,与著名道士许迈、杜子恭等往来,重服食养生,在家中设修道之静室。其家族还与其他天师道世家联姻。天师道信仰对琅邪王氏家族文化影响较深,诸如书法、医药和文学等方面都有天师道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50.
东晋南朝时期 ,琅邪王氏众多家族成员都崇佛 ,佛教对其文学创作从思想到题材、风格 ,从诗歌到辞赋、散文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影响 ,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总的来说 ,其时佛教文学尚处于发展阶段 ,尚不够成熟 ,像后世那种抒发对佛理深刻体悟并能与写景咏物浑融无迹的作品还较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