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1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35篇
人口学   80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101篇
综合类   212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网络申报评审系统,开创了社科优秀成果评奖新模式,通过对获奖成果奖项分布特征、学科分布特征、机构分布特征及文献来源的计量分析,系统地归纳和揭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学术动向,通过实例分析,全面验证评奖系统的数字化、流程化、一体化功能,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网络技术及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社科研究中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92.
阎盘龙 《社区》2014,(34):25-25
甘肃省各地把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作为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社区共治机制,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3.
郭志仪  石瑾 《兰州学刊》2014,(3):171-175
运用城市流强度的测定方法,计算甘肃省12座地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将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划分为3个层次:一级中心城市为兰州,其城市流强度值最高,是省内经济集聚和扩散的中心;二级中心城市为酒泉和庆阳,其城市流强度值较低,是省内次级辐射中心;三级中心城市为平凉、定西、陇南、天水、白银、武威、金昌、张掖和嘉峪关,城市流强度值极低,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最后,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甘肃省中心城市城市流的强化对策和规模等级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4.
原彦平 《回族研究》2012,(3):139-141
一20世纪40年代,位于西安的国立西北大学为了方便校内穆斯林学生的就餐而设立了清真灶。为了管理清真灶而成立了"回民同学会"。"回民同学会"是由穆斯林大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有理事数人,来自甘肃张家川(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法律系学生马通被推选为理事长。马通和中文系高年级的学生冯虚(冯增烈,1926—1996)等人,创办了一份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介绍穆斯林生活习俗与伊斯兰教的刊物——《新录》。该刊为不定期刊物,办刊经费依赖穆斯林学生的捐助,经费十分困难。1949停刊,前后出版四期。主  相似文献   
95.
文章构建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两系统的指标体系及耦合评价模型,基于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分析甘肃省2006—2016年期间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发现:2006—2016年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均有明显的提升;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已从严重失调转为低度失调,处于不断优化的正向发展。因此,甘肃省要重视金融产业发展,探索出甘肃省多元化的本土城镇化模式,进而实现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6.
甘肃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中,应重视省域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区域差异以及城镇化均衡发展,更应关注全省人口城镇化、区域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构建生态城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协同发展模式和机制。应坚持全省两大区域和四个分区生态城镇化一体建设,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生态城镇化和贫困人口城镇化,通过构建生态城镇化建设综合支撑体系和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全省城镇化建设生态评估体系,重点推进兰白榆生态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与精准扶贫目标趋同发展效应,最终推进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
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遥感和统计数据,综合考虑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选取26个指标,构建了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86个县级行政区生态安全进行了全面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为:甘肃省综合生态安全指数平均值为0.4 162,总体处于临界安全、预警状态;生态安全空间上呈现出西部高于中东部,中部高于东部的趋势,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地区明显生态安全水平高,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安全水平低于汉族地区。对甘肃生态安全驱动力进行分析得到:第一,自然环境方面。甘肃自然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第二,经济方面。甘肃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间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第三,社会方面。甘肃省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和人均耕地面积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可进行生态保护与恢复,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8.
甘肃省农村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微型金融的快速发展,其中特别是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较快,但由于制度规范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金互助社的长远发展。本文根据甘肃省贫困地区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甘肃省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法律政策、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监管、不断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
电子商务是现代农产品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和企业有着密切关系,而企业又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体,所以分析企业是否采用电子商务方式所依据的主要因素成为关键。通过甘肃省“成县模式”的案例分析可知,影响农产品企业决定采用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是电商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和中小企业联盟三个方面,这对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总结出甘肃省企业快速、农产品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分别是缺乏多层次管理人才(尤其高管人才)、农产品生产标准性差、平台技术不健全、物流技术落后、中小企业联盟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100.
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甘肃省相继实施了国家的退耕还草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以及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并制定了诸多与此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包括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规定。在实施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中,甘肃省建立了与各个政策工程体制框架相应的运行机制。这些规范性文件和体制机制的保障,使得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制度层面,甘肃省草原生态补偿有关的政策法规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亟待从制度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