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3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98篇
管理学   420篇
劳动科学   52篇
民族学   167篇
人才学   154篇
人口学   60篇
丛书文集   2230篇
理论方法论   472篇
综合类   6170篇
社会学   1341篇
统计学   5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332篇
  2014年   687篇
  2013年   629篇
  2012年   696篇
  2011年   893篇
  2010年   876篇
  2009年   852篇
  2008年   1054篇
  2007年   751篇
  2006年   635篇
  2005年   533篇
  2004年   453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54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 ,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 ,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 ,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 :反抗 ,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 ;妥协 ,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 ,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 ,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92.
书法不是图画,不可能用具体形象来表现生命力,只能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使之成为象征人格的生命,从而使接受者打破心理上静止的平衡状态,在信息流中涌起情感浪花,获得生命活力的美感。而要唤起生命活力,必须在文字符号的基础上,注入书家主体的生命意识,使字“变调”转换为有个性的情感符号,成为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93.
二战结束时期杰出的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在该剧中 ,剧作家深刻地揭示了“心与物的对抗 ,灵与肉的冲突”这一主题。为了突出这一主题 ,威廉斯采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作方法以及象征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94.
二战结束时期杰出的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在该剧中,剧作家深刻地揭示了"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这一主题.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威廉斯采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作方法以及象征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95.
叔本华、尼采是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始人,他们把哲学与人生、美学与人生的关系放到哲学美学研究的中心,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本文试图对叔本华、尼采在用美学思考解决人生问题方面的同与异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用美学思考研究人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6.
尤三姐是《红楼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形象。由于《红楼梦》在版本上有“脂本”、“程本”两大不同系统 ,不同版本系统中的尤三姐的艺术形象也就有很大不同。对此 ,红学史上是有争议的 ,但是争论者往往各执一词 ,常常出现片面和偏激。平心而论 ,两个尤三姐形象的塑造 ,其实各有所短 ,亦各有所长 ,人们不应该轻易肯定或否定。然而如果认真比较分析 ,就尤三姐形象的悲剧意义和可信程度而言 ,笔者认为“脂本”系统高于“程本”系统。  相似文献   
97.
西方传统美学的知识求美导致了西方传统美学面对失去精神家园的尴尬。生命美学对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就是对以上情况反思的必然结果。生命美学有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审美价值向生命主体回归是美的本质 ,美是生命自由体现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98.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曾以灵魂、实体、主体、此在等诸多形态出现过。自我概念哲学演变的内在机制在于它是由古代哲学的自然反思即自我与自然的混沌状态发展到近代哲学的内外反思即主、客二分状态。到了现代哲学阶段研究自我概念的思路转换,一方面开始从理智的直觉转换为体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开始从异化的、分裂的自我转换为统一的自我。哲学对“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哲学的人学性质日益凸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
《我弥留之际》究竟应算作是悲剧性作品、喜剧性作品,还是史诗性作品,或者其它什么,这的确是个问题。针对评论界莫衷一是的论述,本文拟以诺思罗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武器,阐述这部小说的悲喜剧特质和传奇或浪漫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古代的喜剧美具有一种崇生意识的原始基因,但其受到了封建正统文化的长期压抑和扭曲。20世纪初,随着封建传统权威的颓落和科学思想、个性意识的传播,备受压抑的生命意识逐渐被激活。中国现代喜剧的实际创作由此产生了一种重视“趣味”和着意发掘丰满人性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